C刊编辑部主任:你论文不能发表不是因为质量不好,而是缺乏传播力!

  • Colin
  • 0
 

C刊编辑部主任:

“总结一下,您的稿件被选用,首先要有一定程度的研究质量,其次要有传播力,再次要有符合目标期刊的传播力。”

 

你论文不能发表不是因为质量不好

而是缺乏传播力!

 

 

来源 | 经管之家

作者 | 方志

 

关于 C刊投稿

首先请方志老师为大家分享一下CSSCI的投稿经验和心得呢?以及CSSCI投稿的注意事项和要点?

 

 

首先得谦虚一下,谈CSSCI期刊的投稿经验和心得,一般是要学术大牛,至少也是新生代学霸才有资格进行的,应该是已经在CSSCI上面发表很多文章,且每次投稿成功率较高的,具有一定的投稿经验积累才能分享的。我自己虽然也是一个经济学博士,但主要的工作还是一个编辑,精力有限(实际上也是很懒),真正往CSSCI期刊上投稿且成功的次数并不多,所以从作者角度来谈投稿经验和心得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唯一有点经验的在于我本身是一个CSSCI期刊的编辑部主任,周边交往的也都是这些CSSCI 期刊的编辑部主任和编辑,从期刊编辑部角度可以勉强谈一些CSSCI投稿的注意事项。

 

我认为往CSSCI期刊投稿,最重要的是需要注意到“文刊相符”——作者往往是基于研究的视角考虑问题,什么都可以研究,只是希望研究得更科学、更深入;而编辑往往则是基于传播的视角考虑问题,希望稿件既有好的质量,还便于传播,即有话题性。虽然作者有时候在选题的时候也关注到自己大的研究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但这些还不够,从传播的角度看,您的稿件是否采用,不仅仅看您的选题在您的研究领域的传播力,还需要和整本期刊所有方向的选题的传播力进行PK。

 

编辑在选用稿件的时候,每次都是在科学性与传播力两个方面进行均衡。并不是研究质量最好的文章就可以被发表,否则也就不会发生诺贝尔获得者的论文被枪毙的事情了,这样的事情在我们期刊界看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我们期刊工作人员希望自己的期刊整体内容质量超高,但同时也考虑期刊传播的现实性生存问题。

 

往CSSCI期刊投稿的作者,除了一些少数初入江湖懵懂无知的探路者外,大多数都是对自己的学术水平或者论文的整体质量有一定自信的。但尽管每个人都有点自信,实际情况是基本上90%的论文都无缘在目标期刊上发表。我接触到太多的作者,有些是熟人,也有些是陌生人但是真正的请教者,他们在稿件被毙掉后都要问我审稿专家的建议。我也知道大多数期刊都有审稿意见的返回,审稿专家会提一些修改意见,作者也会遵从这些意见进行修改“完善”然后转投其他期刊,以增加命中率,这无可是非,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即作者们下意识地会认为自己的论文不被选用是因为质量不好,而实际的情况则是,大多数被毙掉的稿件并不是质量不好,而仅仅是并不符合期刊的传播需要。总结一下,您的稿件被选用,首先要有一定程度的研究质量,其次要有传播力,再次要有符合目标期刊的传播力。

 

先谈第一个方面:研究质量,并不是研究水平越高的论文就被选用,实际情况是我们会在研究质量和传播力上进行均衡,对于一些好的选题,比如热点焦点话题,一些大的现实性选题,有时候我们会有一定的偏爱,此外,对于一些前沿性的选题,往往是在一些新的方向的开拓性的探索,数据以及以往的积累都不可能支持论文有一个很深的研究程度,但这些选题也可能被选用,不过前提是至少有一定的水平,出版后看起来不会太难看,不会影响到期刊的声誉。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传播力,很多作者会片面地认为传播力就是社会热点话题,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至少我们期刊很少去迎合社会热点问题。从编辑的角度看,传播力往往可以是知名作者(不能完全排除文以人传的存在,但我们期刊可以保证不会过于歧视青年作者)、社会热点话题、理论重大问题、前沿问题、前瞻性问题、新颖选题、过往研究总结并提高性选题,甚至小众但能高度彰显期刊内涵的选题,等等。

 

再看第三个问题:符合目标期刊的传播力。并不是具有很好传播力的文章就是我们需要的,目标期刊有自己的发文方向,首先要满足发文方向,其次还尽可能符合期刊的优先发表方向。我经常提醒作者,要区别看待社会科学期刊和理工科类期刊,后者的内容质量往往更容易比较,但前者基于社会属性更难比较,作为社科类期刊,您的论文不被选用,不仅仅是文章质量不好,或文章质量好而传播力不行,很多理由都可以使得您的文章不被选用。

 

比如:社会科学的评价标准应是多元化的,您的文章的研究范式不被审稿专家所接受或喜欢;您的文章前段时间我们期刊已经发表了同类的文章;您的文章不能和其他文章形成呼应,构不成连续性或集中性选题群,您的文章有传播力,但这个传播力并不是针对我们的主要目标群体的,等等。有些选题,很可能您早一两个月投过来,可以和本领域社会热点相呼应,就更可能发表。而对于社科期刊来说,通常被毙掉的文章,有严重质量问题的并不是占大多数,大多数文章不被选用是基于上面的各类非学术质量问题。对于作者而言,提高论文质量可能使你的文章被通过的概念高一些,但这不是全部,还需要注意您的文章是否和目标期刊的需求高度“契合”,也即我前面说的“文刊相符”。作为学者,您把主要工夫放在有限的范围,比如技术性处理:在普通回归之上进行自相关或内生性处理,这无可厚非,但至少在投稿之前,熟悉您投稿的期刊。

 

关于研究和写作

 

研究和写作的过程充满着探索和思考的乐趣,但也需要较好的基本功以及正确的方法。在这个过程当中,从前期的文献阅读、文献收集整理,到中期的写作框架搭建、写作规划与进展,以及后期写作完成与修改、期刊投稿,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您作为经验丰富的前辈,能否为大家讲解一下各个环节有哪些注意事项和技巧呢?在每一个环节,您觉得最大的难点和痛点是什么呢?作为一名新手,又应该如何去克服这些困难呢?

 

这个方面,我自己也不是特别好的研究者,只能勉强地回答,估计对于老手没有丝毫帮助,但希望新手们能有用处。

 

我一直认为论文分大论文小论文,所谓大论文就是您首先有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在上面不断积累,持续关注,并按照计划有意识地解决此领域内的重要问题的论文,所谓小论文往往是您在大论文的准备过程中,看到某篇文章,或是受到其他启发,临时性地想到的一个选题,觉得很可能有研究意义,临时性地进行的研究,小论文可以是您的研究领域的某一具体微观选题,也可能是与其无关,但完成小论文后我们要回归到大论文的路上。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通常我们做研究都是一个不断聚焦的过程,先确定一个研究方向, 然后内化,在内心认同这个研究领域,认为这方面的研究比别的方向更有意义或者更有乐趣。内化之后,就是在该领域的积累:收集文献与看文献。一般来说,我们会好几年都在同一个方向积累,这样该领域的文献基本上都比较熟悉,算是掌握得比较全面。这是您做研究,尤其是大论文的基础。我们在研究方向上积累的过程中,也是一个不断聚焦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该领域内选题的想法,会形成几篇大论文的初步思路,事实上,关于这方面的论文框架和思路已经隐隐成形,剩下来的,就是模型分析和写作,算是体力活。论文完成后,投稿前需要考虑一下该论文适合的目标期刊。

 

何为好文章?

 

您具有多年的审稿经验,能否结合您的经历为大家总结和分析一下,文章被录用或者被拒绝,有哪些最常见的原因呢?从审稿编辑的角度来看,您认为怎样的文章算是一篇好文章呢?

 

 

这个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文章被录用或被拒绝的原因,我在第一个问题上已经回答了较多,这里不再赘述。从审稿编辑的角度来看,什么样的文章算是一个好的文章?简单来说,既有研究质量,让人看了觉得写得很对;又有传播力,让人原意看,看后还愿意重复看,重复看后还愿意作为自己研究的起点以重复引用的文章就是好文章。具体来看,也分好几种:

 

一种是现实性选题,能够直接解决现实问题,有现实意义,且不犯文青错误,对策方案可行的文章。

 

第二就是深入性选题,研究一个具体有意义的理论问题,既顾前,完整总结了前人的研究,又顾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推进的文章,尤其是有丰富信息量,在该领域看了您的论文觉得不需要再看其他论文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第三是思想性选题,有深刻思想的文章,或许不需要复杂的模型,甚至是没有数据,但能有一个新颖或深刻的论述,让人得到启发的就是好文章。

 

第四是工具性选题,包括好的综述、方法类文章、有资料参考价值文章、大专家所写的学科方向指引性的文章等。

 

 

推荐充电方式
 

作为一名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博士,您的学习和研究之旅,相信对很多经管小白都会有启发。您可否为大家推荐一些平时充电学习专业知识的平台或途径?以及一些学习资源,包括图书、文献、牛人等等,并为大家点评和介绍一二呢?

 

 

我自己的经验,大家看看即可,未必有用,我自己认为,认为对自己有用,且实际坚持起来不反感,就是适合自己的方法。

首先要坚持看新闻,不是看明星离婚或洪荒之力之类的,而是要看和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时事,比如我自己一直关注老年学方向, 在看网页时看到和老年相关的标题往往会点进去好好看一眼,这是一个积累自己对所研究方向的现实性理解的过程。我们很多作者所写的文章, 模型很炫,但一到对策与建议就显得小学生做法,就是对现实性理解不强的一种表现。做社会科学研究的,往往是思想在研究之前,研究带来新思想,这起步的积累往往可以从对现实性理解出发。

1、关于图书——我会首先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后把自己能够得到的该方向的图书全看一遍,比如我读博士时的研究方向就是老年人才开发,这是我开始读博之前就决定的,然后我在读博的前两年将于此相关的能够找到的老年学图书和人才学图书全部看了一遍,这是自己对研究领域的初步积累。

2、关于文献——同样的,我也希望把符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的文章全看完,但现代文献往往浩如烟海,很难真的做到,我给自己的要求就是大致了解、够用就好,所谓大致了解,就是指对自己的研究方向的文献有些大致的认识,有哪些人研究,基本上的认识是怎么样的?所谓够用就好,指的是对一些主要代表性的人物的研究要提前看过。其他的文献,我会在进一步缩小研究范围具体写文章时视需要再去看。

3、关于牛人——我觉得还是不迷信的好,我自己觉得社科研究,范式多元,找到自己的同类即可,自己喜欢的多看看,不喜欢的也不排斥,不要把所有的作者认为划分成不同等级,知名度高的作者你要看看,关注他怎么做研究的,向他学习,保证自己的研究有基点;而那些不知名的,您也方便的时候看看,重点看他做什么方向的研究,这样很容易受到选题的启发,不让自己的思维定式。

 

如何成为优秀的人?
 

我们注意到您的专业是人力资源方向,“人”才是世界一切的主角,人力资源领域涉及到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考核等多个方面,您认为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大家应该如何打造并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您觉得当今这个世界,一个优秀的人才,都具有哪些特征呢?您如何看待”知识焦虑“这个问题呢?

 

 

我的博士专业的全称是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发展,我自己的研究更偏人才学,和传统的人力资源开发还不完全一致,就是比较聚焦关注人力资源当中的素质较优者。为此,对于这个题目中“人才”的理解算是有点体会,但对于“应该如何打造并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个题目还是有点不好下手,感觉这个题目有点像“人生导师”才能回答的,这样的话题似乎更应该是与人才学相近的成功学所研究的范畴。我这里仅仅就我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仅供大家参考。我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就是两个方面:一是要有一个自己的持续关注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有所积累。“持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我认为做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它是真的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只消你有一个坚持的方向,时间久了,研究成果、课题、讲课、名誉都会随之而来,但前提是您得有一块田,而且自己要坚守,您有了一块自己的田,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才能算是你的。二是在前一个基础上坚持多条腿走路,您要学会借用您在坚守领域内所学到的各种思维方法,结合实际,处理各种问题。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能像是器皿一样,只能有一种功能。以上两点,再简单来说,就是“一专多能”。

至于在当今世界中,一个优秀的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特征,我觉得当前世界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复杂性。一个优秀的人才通常应该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如前所说的具有一个方向,但同时能处理多类问题,就是通常别人所说的“π型人才”,比T型人才还多至少一条支撑。另一个方面就是具有一种塑造小范围文化的能力,能让您身边和您共事的人,在您所塑造的文化氛围内愿意做事,这里包括作为领导的管理才能,也包括作为组织中其他角色的吸引力。

知识焦虑,古代人叫“人生识字忧患始”,现代人认为是一种疾病,知识焦虑症或知识焦虑综合症,主要还是现代社会作为一个信息社会,给每个人带来过多冲击而造成。信息多并不是问题,问题是面临超多信息时选择是一个问题,为此解决知识焦虑的可能,我认为还是在于拥有一个自己的专注方向,这样属于自己方向的会主动接受,不属于自己方向的视场景和且情况接受,这样就不会产生选择性危机。

 

如何知识管理?
 

阅读和知识管理,在当今的时代越来越重要。写作本质上是一个大量阅读和思考,然后输出的过程,关于如何高效阅读,您能为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吗?在这个能力多维的时代,您认为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知识管理,并且快速学习呢?

 

 

这个问题越来越像人生导师才能回答的,我这里就勉强当一回“成功人士”,发表一下自己的低见。如何高效阅读?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完全的问题,我自己按照自身需要把阅读进行分类,通常来说,阅读分为两类:涵泳式阅读和工具式阅读。涵泳式阅读不要去苛求效率,它除了会增益广闻,还具有娱乐功能,当我们进行涵泳式阅读时,本身既有生产性,也有娱乐性,套句休闲学的词汇叫作“严肃休闲”。我自己经常把我自己喜欢看的图书包括专业书一遍遍从头到尾翻来覆去地看,这时也没有追求效率,只是觉得看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让自己比别人多出一重精神世界的方法。对于工具式阅读,怎么有用怎么来,我的习惯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要全而多次反复阅读,这是我大多数研究的起点;其他随自己写作的需要再去检索式阅读。

 

自我知识管理,我自己的习惯是首先拥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专注领域,这个领域的信息我会主动和被动地积累接受;另外,就是对于其他领域接触了就不要轻易放弃,这种情况就好像是熟悉了就会很容易对其持续关注。专注领域的知识让我觉得自己有一个深度,给我自信;而其他领域的扩展,则让我知识面向宽度发展,这样既有深度也有宽度,相对比较理想。

 

大牛推介
 

能否为大家推介一下您眼中的那些大师和大牛?并为大家点评一下呢?

 

关于研究和写作
 

我建议大家可以看十三五规划前期的研究报告集,最好是比较齐全的那种,这样的报告集往往是最近五年甚至更久中国面临的最突出问题,系统地学习,可以让大家知道中国的具体国情,最主要的是可以突破学科的限制以改变我们狭窄的眼光。

 

我们现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学科视角过于突出,做社会科学研究的往往仅关注自己的学科领域思维,比如做人口学的,把什么问题都和人口数量结构相挂钩,认为什么问题都是受人口影响的;做金融的,认为任何问题都是受金融影响的,总之,自己的专业最大,甚至只有自己的专业。

 

我认为,社会科学的复杂性,就在于其影响的广度,很多影响肯定存在,但程度不同,有不少影响是微弱的,放到强影响同级进行分析不合适,有些是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放到一起也不合适。我们现在看到做回归分析时,什么变量都可以加入,其背后是否需要遵循一定的层级规则,把间接变量直接放进去肯定是违背实际情况的,把弱变量和强变量放在一起显然也是不行的。比如最典型的情况就是,我们在分析时往往把GDP放入模型,其他都不显著。

 

另外,还有就是一些研究,尤其是创新类研究,仅研究一种弱变量的影响,事先不控制所有的强变量,实际上是在假定这些因素都不变,而这在前提上就违背了经济发展现实,所得到的结论往往仅有理论意义,却没有现实意义。

简 介 :

方志,经济学博士,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发展专业方向,现任《人口与经济》编辑部主任,中国人口学会人口学期刊与出版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获北京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优秀编辑、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编辑。

《人口与经济》创刊于1980年,是国内最早创刊的人口学类期刊之一,归属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荣誉: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重要来源期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期刊、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北京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名刊。

 

来源:经管之家(ID:bbspingguorg)

作者:方志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编辑。

 

 

如何给C刊投稿?

你学会了吗????

 

 

欢迎留言与学术君分享

 

 

 

 

 往期精彩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资源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学术资源大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本网站(网站地址)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