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大校长邓秀新:高校人才不流动是一潭死水,但不能无序挖人有钱就任性

  • Colin
  • 16

来源|青塔

作者|吴铭

 

2018年10月2日是华中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在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学校坚持立德树人,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培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培育了20余万毕业生,包括新中国第一个农学博士、第一个果树学博士,涌现出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其中两院院士13人。

邓秀新介绍,2008年以来的10年,学校专注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落实“三步走”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办学优势,彰显办学特色。农、理、管3大学科门类的5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农、理、工、管4大学科门类的7个学科进入A类。

邓秀新说,到“两个百年”中国梦实现之时,也就是建校150周年之际,将华中农业大学建设成为优势学科国际一流、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进而建设成一所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会场。

此前,南都记者专访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作为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掌舵人,邓秀新认为,国内高校之间无序的、有钱就任性的挖人不是“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一个人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产出或对国家贡献还是那么大,但国家花出去了更多的钱,这是财政的无效投入。在他看来,缩小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才是解决中西部人才流失的治本方法。

作为我国唯一的“柑橘院士”,他带领华中农业大学科研团队指导江西赣南和湖北秭归脐橙种植,形成了可持续发展产业。在他看来,以我国水果为代表的园艺业近年取得长足发展,园艺业在乡村脱贫致富中起到了不可替代作用。

邓秀新在华中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上。

希望水果种业赶上发达国家

南都:柑橘、苹果为代表的水果已成为重要消费品,作为柑橘专家,可否介绍当前我国水果业发展现状?

邓秀新:改革开放后,水果业较早地走向了市场化。上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全面放开时,农产品中首先放开的就是园艺作物。现在来看,园艺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大家能感受到水果的多样化,琳琅满目的水果大部分都是自己生产的。第二,市场供应非常均衡,一年四季都有各种水果。而且,我们有几大水果在国际上产量都排第一,特别是柑橘、苹果,我国柑橘产量占世界产量的约三分之一,苹果占约60%。第三,生产规模化、区域化,我国水果已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比如苹果主要在渤海湾、黄土高原,柑橘主要在南方山区。

第四,科技支撑促进水果业发展,比如南方柑橘。从苗木到生产包装,技术都有大的进步,产业链在延伸。另外,这几年我们品种良种化非常快,尽管我们使用了一些国外品种,但我们自己的水果品种也在大幅上升。可以看到,近年来我国水果进口在增加,出口也在增加。一年进口约400多万吨,出口500余万吨。现在,水果进口量占整个供给的量不到3%。进口的水果主要是香蕉、龙眼和红龙果等。近年,从南半球一些国家的水果进口量增长较快,比如智利樱桃,南非柑橘等。

现在水果已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需求越来越大。正因如此,水果在乡村振兴、农民脱贫致富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一些贫困山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基本上是依赖果树产业,比如陕西延安、江西赣州、湖北三峡库区等等,都是靠水果脱贫致富。

南都:更好地发展我国水果产业,你有怎样的思考和建议?

邓秀新:低成本、高品质、可持续,是我国水果业的生产目标。现在水果已经处于供需平衡、略有过剩的状态。水果生产结构需要优化,质优价廉、食用安全、对生产环境可持续是优化目标,也是竞争力的核心。从水果布局来讲,有几个宏观上的思考,首先是要做到适地适栽,比如黄土高原就是苹果,江西赣南就是脐橙,别的地方就没它好,科学家要做好优势区域规划。

第二,从水果发展趋势来说,要求是新鲜、口感好、营养好。

第三,现在不需要大量储存了,就要通过适地适栽,结合品种选优,结合栽培技术,让水果在成熟期均衡上市,这是最终目标。要实现全年供应,有的树种可以,有的就不行,比如柑橘在低纬度分布比较广,可以实现全年鲜果供应。但对于北方的苹果,还是靠贮藏技术。在这基础上,做到不打农药或少打农药,让老百姓吃得放心,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邓秀新为学生讲解柑橘生长习性。

第四,未来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技术培育更多品种,现在我们还有不少品种从海外引进。日本有个统计,比如苹果、梨、柑橘、桃子等常见的七八种果树,培育一个品种平均要24.5年。我国育种起步比较晚,中间还有不连续的问题,有效育种时间不长。因此,我们希望在水果种业方面赶上发达国家,自己的品种能够更多一些。可以看到,近十年来,我国水果基础研究发展得非常快。

供需平衡、稍有短缺利于园艺业发展

南都:近年来,随着园艺业发展,我国逐步成为水果、蔬菜生产消费大国,当前园艺业在我国种植业中占有怎样的地位?

邓秀新:粮食是战略性物资,这是饭碗问题,国家非常重视。但从生产产值来说,园艺产品产值占到了种植业的一半左右,包括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特别是沿海发达省市,园艺产品产值,有的省份占到70%。过去人们认为园艺业是副业、副产品,因此投资、研究很少。近十年来,大家认识到了园艺业的重要性,国家的政策资金投入、科学研究投入都在增加。

南都:当前我国对园艺业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如何?

邓秀新:从2007年开始,国家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对50种农产品进行全产业链技术研发支持,水果方面有7个产业技术体系进入了国家支持行列,这也是建国以来比较系统的制度性资金支持。

另外,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方面,每年也确保了一定资金支持园艺产品。在最近的国家科技改革中,即将启动的重点研发计划,也对果树,茶叶、热带作物等经济作物进行支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园艺作物研究体制有很大不同,比如美国、澳大利亚都是合作社生产,除了政府给予支持,还有产业的直接支持,产品销售后还会拿出钱形成基金,来支持产业研究。而我国科研主要依赖政府投入。

南都:在你看来,新时期,如何才能更好发展园艺业?

邓秀新:园艺业定位和大作物不同,在膳食结构里,园艺产品不是解决吃饱的问题,而是吃好、吃健康的问题。从科学角度讲,它提供的是次生代谢物,比如维生素类、膳食纤维。

宏观上讲,粮油在人的膳食结构布局不一样,园艺产品保证供需基本平衡就可以了,一定的短缺更有利于市场,有利于农民的销售,有利于激活人们改进生产技术。园艺产品都是在贫困地区,过度生产浪费了资源,市场也不好,还会导致贫困地区返贫。供需平衡,稍有短缺,可以保证老百姓稳定收入,对园艺产业发展不是坏事。

另外,所有的园艺产品都有布局问题。水果布局半径可以大一点,但蔬菜布局需要有效半径,要根据人群和城市布局规划蔬菜生产基地。

县委书记吆喝农产品,说明缺少企业家参与

南都: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你看来,当前我国乡村振兴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邓秀新:过去乡村比较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生存资源不够;也有一些地区过去比较发达,随着大量劳动力进城,一些村落就荒废了,形成了“空心村”。农村脱贫只是乡村振兴的一部分,还要把农村变成安居乐业的地方,变成吸引人回去的地方。

邓秀新走进即将丰收的稻田。

乡村振兴要分类实施,有些地方是解决脱贫问题;有些地方是解决吸引年轻人回去的问题,是发展产业的问题;有的地方无法发展产业,就需要政府兜底。

乡村振兴最难的是发展产业,产业兴旺是基础,有了产业兴旺,才能有乡风文明、生态宜居。发展现代乡村产业,一个是发展乡村旅游,这就需要自然景观,需要文化遗产等吸引游客。第二,当地有特殊的农业资源也可以,比如湖北来凤的生姜,三峡库区的夏橙。一个地方有特殊的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可生产一些特殊的农产品,具有特殊性、唯一性,这种发展相对较好。第三是创新,利用当地资源,与科技人员结合起来,比如在湖北恩施建始县,我们帮他们利用山洞里流出来的凉水养三文鱼,这就是利用我们的科学技术,和当地的资源结合,开发产业。第四,可以利用现代科技的销售渠道,比如利用互联网电商技术,解决过去乡村偏僻的问题。每个地方情况不一样,不能用一种模式解决所有问题。

南都:在华中农大支持下,以脐橙为主的柑橘产业,带动了江西赣南地区乡村发展。在你看来,赣南地区的发展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邓秀新:现在很多地方都谈农业产业发展,通过这几年实践,我们可以总结为“三个家”的结合,也就是要发展一个区域的农产品品牌,需要这三方面的力量结合。

第一是政府的支持,即政治家的力量,农业资源的整合。比如土地流转、道路构建、电网增设、水利工程,必须政府出面,领导重视。包括病虫害的区域控制,也需要政府组织。任何一个地方,如果政府不支持,农业产业化基本上做不起来。

第二个是科学家的力量。过去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很有激情发展产业,但效果不好,原因就是没充分尊重科学规律,这个地方适合干什么,需要科学家的指导。

第三方面是企业家的力量。生产出来的东西卖给谁,谁去卖,如何把它卖掉。过去有些地方产业发展起来了,产品卖不出去,县委书记去吆喝卖这卖那,说明工商资本没进去,缺少企业家参与。今天的赣南脐橙不需要官员去吆喝了,就是因为有大量企业家参与进来了。我们在赣南二十几年的实践,我把这称为发展农业产业的“铁三角”定律,违背了这条定律,任何地方做现代品牌的农业产业,都难以做起来。

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南都:华中农大入选了“双一流”高校,将如何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水平?

邓秀新:在整个人才培养的社会分工中,我们的人才以涉农为主,围绕食物生产到消费,从田间到餐桌,甚至到健康,全链条开展。据统计,围绕食物链条的产值,约占整个国民经济的四分之一。只要活着就得吃农产品,就需要人生产农产品。我们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这一产业链提供技术和管理。对于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来说,我们围绕农业这条线培养各种人才,是国家的战略需求,农业是个不朽的行业。

培养人才很重要的是质量。对一个大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有基本职业素质。我们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和创新创造能力,然后赋予他职业的、专业的知识,让他为国家建设服务。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实践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我们非常有优势。我们学校面积大,农科基础设施非常好,校内有2000多亩各种农业用地,专门种植花、果、茶等,其中有200多亩果园,几百亩油菜、水稻、棉花、玉米等,学生能在里面真正开展实战性学习。

我们学校一直强调,我们的专业要服务于社会,学校教学与产业相结合,每年假期都把学生拉出去,到实践中去,让他们看看真正的产业是什么样,让他们得到体验和能力的提升。近年来,我们鼓励学生到海外游学、交流。在培养过程中,除了学习知识外,让学生对国情、民情有正确认识也很重要,可以增加他的责任感。从这些年的用人单位反馈看,我校学生一个显著特点是动手能力强,均反映学生吃苦耐劳,而且,把个人利益看得较淡。

邓秀新在课堂。

南都: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高校近期不断发力引进高水平人才,华中农大将从哪些方面着手引才?

邓秀新:一所学校要办好,除了本科生、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社会认同外,很重要的是提升师资水平。正因为这样,过去五年我们引进了400名教师,其中有一批从海内外学成、直接当教授的年青学者。我们有个“南湖青年国际科学家论坛”,这几年,以这个平台吸引了一批人才,我们也在实施“狮山硕彦计划”,着重鼓励和激励已入职的教师发展。人才引进方面,在武汉地区我们排在前列。

还有一个数字,在我校读博的外国留学生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在前五名,这体现对我们水平的认可。我们学校的留学生人数不算多,500多人,但70%以上是读博士学位的。在武汉地区,我们算是高的。

无序挖人不是“双一流”建设的目标

南都:目前我国教育资源还不均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留不住人才,不少西部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流往经济发达地区。对于这一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

邓秀新:这对于我们来说,有时候也很痛苦,我们的老师也有被东部高校或同城高校挖走的。我们也到处找人,到海外去找,到别的地方去找。但是理性来看,引进海外人才是对的,从海外挖人才是增加国家的人才数,是增量。

国内高校相互之间一定比例的人才流动是正常的,不流动就是一潭死水,但是无序的、有钱就任性的挖人,这不是“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我们“双一流”高校建设追求的目标,还是通过教学改革、培养方案改革,包括激活教师积极性的改革,以及通过国际合作等,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队伍的质量,建设成世界一流学科,最终进入世界一流高校行列。

而不是给学校一点钱,就去挖别的高校人才,拆东墙补西墙。还是那个人,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产出或者对国家贡献还是那么大,但国家花出去更多的钱,这是财政的无效投入。更有甚者,到了新单位发挥的作用更小了,或加剧了区域的不平衡,短板更短,整体效益下降,则是负效益。

南都:是否有破解这一难题的好办法?

邓秀新:最近,高校“双一流”建设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和新增博士点名单公布后,出现了挖人大战。中西部学校、相对较弱的高校和学科倍感压力,应该说中西部地区更需要人才。

邓秀新参加学生毕业典礼。

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我们要重视,同时还要靠国家对中西部更多的关注。靠政策压制,只是消极办法,是堵的办法。疏的办法是怎样让中西部高校吸引人才,增加投入,改善条件,让中西部高校教师感受到和在东部地区工作差不多。有待遇的、也有研究条件方面的,以及生活环境方面的,缩小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才是治本的办法。

科研评价体系改革永远在路上

南都:近年来存在“海归”、本土科研人员待遇不均衡的问题,不少本土博士被迫到国外“镀金”,对于这一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

邓秀新:这个问题很多高校都经历过,有的高校处理得比较好,有的高校还没有积累好的经验,但这个事情摊在桌子上说清楚,还是能形成共识的。

我们现在从海外引进的都是年薪制。第一期聘五年,五年后再和其他教授同台竞技。因此,我们和教职工说清楚了,人家刚来,白手起家,不像我们在国内比较熟,有的还是本校一个团队留下来的,比较容易发展。他们来了是一张白纸,家庭和事业都是一张白纸来写。这种背景下,大家要理解。对引进的人才多给予一些待遇,对他压力也很大。如果五年考核不达标,他要拍屁股走人,责任和权利是对等的。当然,是五年为期还是永久性,有些学校在这方面问题上没处理好。

海归人才不同,有的是做基础研究,有的是做应用研究。对每个学校的管理者来讲,一定要注意利益之间的平衡。国家提倡不同学科评价尺子不一样,这就是我们要做的改革。从海外回来的有两部分人员,一部分做技术的进了企业,马上产生了新产品,产生了利润,进到大学、研究所的更多是偏向理论研究,这是很新的东西。有的人钻空子,说我们的“馒头”到外面转一圈,镀一层“黄油”回来,你要是真的能抹出来也可以,我们不能消极的看这个问题,所以各校启动了师资队伍教学计划,达到一定水平,待遇也相应提高。

邓秀新在柑橘园内为小学生上科普课。

实际上在人才引进过程中,有“女婿”和“儿子”的矛盾,也有学生和老师的矛盾,学生出去干得很好,回来后比老师工资还高,这些矛盾都需要学校智慧处理。

南都:对于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的调整,你有怎样的建议?

邓秀新:对科研体系的评价,就是对知识分子的评价,世界上没有非常好的答案,都是在探索中,永远在路上。过去中国有句古话叫“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正因为这样,只能说努力让评价体系更合理一点,这是永远在路上的事情。

我们通过改革,设计更加合理的制度。比如我们学校有的教师注重写论文,有的就不注重写论文,而是去选育品种,这没办法去比,但我们都要认可他们的价值,他们的价值都是对社会的贡献。发表了重要论文是对人类的贡献,选育出了好品种,老百姓挣钱了,社会财富增加了,具有现实意义。还有注重教学的,他们教的非常好,把知识传播了,也是有贡献的,所以评价永远在路上。

(来源:南都 记者:吴铭 图片来源:华中农业大学)

 

点击查看 ???? 远离教学事故!大学老师必备APP

 

来源于:青塔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后台回复关键词:福利

学术君精选

“杨主席是你们直接@的?”这所大学的学生干部,好大的官威!

基本工资还不够交个税,一名高校非编行政人员的心路历程

日本人18年拿了18个诺贝尔奖,日本到底做了什么?

▼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免费资源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学术资源大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本网站(网站地址)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