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中国教育太功利 如今的大学就像过去的高中

  • Colin
  • 0




来源 | 博雅小学堂(boyakids)

编辑 | 学术君

2月24日,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李学勤辞世,享年86岁。


李学勤教授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人,在甲骨学、青铜器及铭文、战国文字、简帛学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近20年来,他最引人注目的实践,莫过于主持“夏商周断代工程”和清华简的研究整理,他也一直在大力提倡“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


身处一流大学的教育第一线,李学勤教授对今天的教育体系忧心忡忡。他说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太功利。

现在的学生空闲时间太少


老实说,多年以来,我对我的学生都不太满意。这不是说学生不好,学生们都很优秀,只不过,他们所学的总是缺少某些方面的东西。


我研究的是“古代研究”或者说“古代文明研究”,需要几门学科结合起来,要有历史学、文献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甚至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架构,至少这几方面都要有所涉猎,这样的学生才是最理想的。


可是今天不可能招到这样的学生,学历史的对考古学不太懂,学古文字的对文献、考古又不太懂,学考古的文献又比较弱。最糟糕的是,他们的外语每每比较差,外国文献很多,非常需要懂外语的人对中外进行比较。


问题出在哪儿?不能怪学生,他们的大学本科学习时间、课程扣得太死,学时太多,没有时间去业余读或者去考虑别的。


我读大学的时候完全不是这样,一个学期没有几堂课,有很多的时间看书,去图书馆,甲骨文我就是自己这么学的,完全没有导师,都是靠自己。


读高中期间,我也有很多空闲时间,三点多钟就下课,四点是最晚了。下课之后我先到电影院看场电影,然后再回家吃饭。今天的高中生行吗?


他们每天做功课一直到夜里11点。像我孙子夜里11点钟睡不了觉,第二天早上很早起来,眼睛还是红红的。我很反对这种做法。


现在教育的优点很多,现在的知识比我们那个时候发展得要深,发展是肯定的。


不过我觉得今天的教育比我们那个时候的教育降了一个层次,今天的大学好像是那时候的高中,今天的研究生好像是那时候的大学。


我读清华就像现在的研究生,上课的学生也就是五六个,有的时候七八个,有的时候就到老师家里去上,这是今天研究生最好的待遇。


现在个别老师带二十几个、甚至三十几个学生,有的连自己的研究生都不太认识。学习上指导不了不说,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没有机会向导师学习研究方法甚至是做人。


我们那个时候跟老师的关系都很好,能从老师的经验里学到很多,而且是通过日常的接触学的。老师是我们的榜样。老师为什么这么成功啊?为什么大家都很佩服他向他学习?我们就看他,读什么书,有什么心得,对学科怎样发展,甚至看他怎么处理各种事务,这就是言传身教。


现在的老师连自己的学生都不熟悉,怎么能够言传身教呢?


我对学生最主要的要求是学习研究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仅仅凭主观去做学问,没有方法是不行的,方法胜于知识,有了方法知识都可以学。


我觉得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必须教学生怎么做人、怎么做学问、怎样运用知识。因为知识本身不起作用,是要人来运用的,知识通过人来起作用,是人的知识。


基础学科人才匮乏的根源,不在大学,而在高中


现在的很多学科都在转向,学化学的实际上是化工,学数学的实际上是计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础学科了。


虽然大家都知道,没有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就是无源之水,发展不了,但是今天基础学科很不容易招到高质量的学生,我最大的意见就在这里。何况真正高精尖的人才不需要很多。


我们需要培养真正基础学科的人才,可是在现在的状态下,这样的人才产生不了。产生不了的根源,不在大学,而是在高中。


目前的高中教育不能使学生认识科学的重要性,掌握不了学科的方法。


科学本身有其自身的逻辑性、系统性,是演绎和归纳相结合。我们过去高中学数学,所有的课程都是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编写的。学物理也一样。


有人说学这些太枯燥,做那些习题是没有用;还说学这些干什么?其实不能这么实际,这些是基础,就是锻炼人的逻辑系统性和思维方法。如果学生不具备这种逻辑系统性,那他在科学上很难有发展。


文科也是一样,学文字是这样的一个过程:理论上从汉代推到秦,从秦推到战国,从战国推到春秋然后再推到商代,这样才能把中国文字的整个发展搞清楚,它有一个逻辑性,但今天做不到。


我所强调的是要加强中学的基础教育。好的高中不是说教给学生的知识有多少,而是让他们懂得科学的重要,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


高中是一个人逐渐塑造成型的阶段。这个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让他们在人生和科学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到大学后就学该学的基础知识,研究生阶段就能真正达到我们的要求了。


当前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功利化


现在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实用,学生自然而然就顺应这种潮流,希望到一个好的学校读书,读一个热门专业,拿一个社会承认的学位和一系列证书,毕业后才能找到好的、薪水高的工作。


现行的教育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太把教育和个人的物质利益结合在一起了。


我读书的时候,我自己和我周围的同学都没有“上大学是为了将来要生活得好一点儿”这种想法。


我们当时上学的时候条件比现在的年轻人差远了,根本没有什么钱,我常从城里骑车骑到清华,一骑就两小时,可是那个时候我们想的就是到这里来学这个学科。


我工作的时候才19岁,工作后最早拿二十四级的工资,二十几块钱,我把所有的钱都交给父母。可是今天完全不同了。


问题出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上。很不幸,教育和物质利益都联系在一起了。


举个例子,都说现在重理轻文,实际上也没有重理,重的是应用技术甚至是时髦的东西。很多报考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考670分,可是他将来学成之后,不见得能成为一个在计算机科学上有大发展的人。


日本的情况都看见了,它们过去或者说一直到今天都是这样,日本的竞争和我们一样厉害,只有上东京大学、京都大学,那才是了不起的。就像我们争着上清华北大。这有点儿像科举,中了就一朝发迹,过于功利化,这方面的亏已经吃大了。


我经常对学生讲,不管做哪方面的学问,真正要有所建树,凭功利思想是绝对做不成的,没有任何希望。可这是目前国内的普遍现象,这是高教真正的问题。


科研水平的高低,不能光看发表的论文


记者:大学教师一方面要从事教学,另一方面又要从事科研,两者如何配合呢?


李学勤越是初级的教育越容易规范化,可以有规范的书本,但越是走向高等教育,越要发挥教师的心得。如果是从研究生教学来说,就要强调导师的科研成果。如果没有科研成果只是照本宣科,那要导师做什么?所以导师的科研水平还是重要的。


记者:那又如何来评价大学教师的科研水平呢?


李学勤科研水平的高低不能光看发表的论文,有些导师几年没有发表论文,但不等于他的水平不好。


现在一个问题是评价的量化制度。量化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坏处。表面上看起来量化是很客观的,实际上带来很多的问题。在很多场合,量化不宜单独运用,因为评价一个人不能只根据一个量化统计。有的人的书是“百衲本”,四处搜集粘贴。有些老师学术水平很高,都在课堂上讲了,没有写成论文,难道我们就不允许吗?所以学术水准不能单从量化上来要求。


记者:最后,您认为什么是大学的精神?


李学勤这个很难讲。我们今天的大学制度很多方面是从西方来的,英文中大学是university,这个词本身就包含有“普遍”的意思。一个真正的大学应该是多学科的、多门类的,而且不只是从组织上多学科、多门类,应该让多学科的学者成为一个整体,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


本文来源:博雅小学堂,募格学术

采访原文《访清华教授李学勤:功利化是现在教育最大的问题》出自科学时报,作者温新红,博雅小学堂编辑整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如果不想错过每日精彩

一定要星标置顶哟~ 


后台回复关键词:福利

学术君精选

多所大学清退不合格研究生,“严进严出”成常态,网友:导师呢?

7篇!施一公等科学家发力,国内高校CNS论文继续大爆发

读博时买房是种怎样的体验?一名博士房奴的心路历程


▼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免费资源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学术资源大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本网站(网站地址)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