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1:
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
申 请 书
项目名称:构建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
项目主持人: 李佐静
项目参与人: 董鸿晔、陈晓辉、于净、宗东升 等
主持人所在单位(盖章):
指南编号: 4-2
研究起止时间: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辽宁省教育厅制
2009年9月
填写说明
1.请用计算机填写,双面打印,左侧装订。
2.项目名称:应准确、简明地反映出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征,不超过35个汉字。
3.指南编号:选题所依据的指南编号,如选题“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研究”,则指南编号处填写“1-7”。
项
目 简 况 |
项目名称 | 构建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 | |||||||
起止年月 | 2010年1月 至 2012年12 月 | ||||||||
项
目 主持 人 |
姓名 | 李佐静 | 性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77年10月 | |||
专业技术职务
/行政职务 |
讲师 | 最终学历
/毕业院校 |
硕 士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 |
||||||
所学专业/学位 | 统计学/硕士 | 办公电话/手机 | 23986531/13898859367 | ||||||
所在学校 | 沈阳药科大学 | 电子邮箱 | Zuojing1006@hotmail.com | ||||||
主要教学
工作简历 |
2000年毕业于辽宁大学计算数学及应用软件专业,同年毕业分配到本校基础学院,讲授高等数学及数理统计等课程。2003年赴加拿大留学,在渥太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6年7月,获得渥太华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同年回本校计算机教研室继续任教。主要从事本科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现正在攻读药学信息学博士学位。在教学中把计算机在药学中的应用和国外的教育理念不断渗透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曾组织并指导大学生参加程序设计大赛(用计算机程序对化合物自动进行分类)。任加拿大统计学会会员、美国数学学会会员。 | ||||||||
主要教学
改 革 和 研究成果 |
时 间 | 项目名称 | 颁发部门 | 获奖等次 | 本人排名 | ||||
2007.4 |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 | 沈阳药科大学 | 校级精品课程奖 | 六 | |||||
2008.11 | 国外研究生
教育特点 |
教师教育研究编辑部 | “全国教育改革与创新”论文二 等奖 | 一 | |||||
项
目 组 |
主
要 成 员 |
姓 名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工作单位 | 分工 | 签章 | ||
李佐静 | 1977.10 | 讲师 | 沈阳药科大学 | 药学实验素材、资料搜集、总体规划 | |||||
董鸿晔 | 1954.2 | 教授 | 沈阳药科大学 | 讲义、实验设计 | |||||
陈晓辉 | 1954.3 | 教授 | 沈阳药科大学 | 药学信息提炼 | |||||
于净 | 1965.12 | 副教授 | 沈阳药科大学 | 多媒体课件设计 | |||||
宗东升 | 1973.2 | 讲师 | 沈阳药科大学 | 讲义、实验实施 | |||||
郑小松 | 1980.5 | 讲师 | 沈阳药科大学 | 网络资源建设 | |||||
李定远 | 1981.2 | 助教 | 沈阳药科大学 | 教学数据库建设 | |||||
王海燕 | 1982.12 | 助教 | 沈阳药科大学 | 教学数据库维护 |
二、立项依据:(项目研究的意义、现状分析)(限2000字,可加页)
项目立项依据
“构建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的立项是依据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指南,经深入研究与思考,并严格遵循“课程建设类”子课题下4-2的立项议题“与后续专业课相衔接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而建立的教学研究课题项目,并以最终形成集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应用性、先进性于一体的药学院校“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为目标。 项目现状分析 1. “药学信息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其在国外真实创立到现在不过30年的历史,我国开展“药学信息学”的研究历史更短,也就是近年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的发展才逐步认识和加以应用,不仅“药学信息学”的研究和认识不足,而且学科地位也未确立,所以对于该项课题设立与开展的重大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尤为重要。 2. “药学信息学”是药学密切相关信息学的总称,它是学科信息化趋势的产物,内容涵盖了整个药学研究领域,包括药物研究、药品生产、药品供应、临床药学、药物使用、药学教育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其应用信息科学理论,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 ,综合应用了药学、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对药物开发、药品生产控制及管理、药学服务等全程中的信息存在规律和应用方法进行研究而建立的信息科学与药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3. “构建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的研究是时代进步的必然:当代计算机技术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性能分布式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发展,对药学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及应用,已逐步形成较为独立、充满生机、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药学的有机结合已经处于药学研究领域的前沿。 4. “构建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是药学发展的迫切需求: 随着药学研究及应用领域的信息流数据库不断的高速增长和堆积,虽然计算机网络的基础设施基本建立,实现了日常事务处理的计算机化, 但信息综合利用度不高,信息检索和服务手段落后,无法将药学业务各项领域中产生的数据转化为科研、管理和服务信息,从而浪费了大量的药学信息资源,因此构建“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就成为当前药学发展的迫切需求。 5. “构建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从目前药学高等教育体系来看 ,尽管不少药学专业课程中涉及到“药学信息学”的教学内容,但迄今为止,国内仍缺乏“药学信息学”的系统教学与研究,而且各门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综合性与专业性差、实用性不强,从长远看,对我国药学人才培养是不利的。 项目立项的意义 1.“构建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此项课题创新提出药学类高校计算机教学为药学服务的理念,同时也对高校药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清了“教、学、考、用”之间的关系,明确了药学专业学生应掌握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很好的解决当前计算机药学教育中存在的“教”与“学”脱节、“考”与“用”脱节的普遍现象。 2.“构建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此项课题将在我国药学类院校计算机课程体系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科学与药学教学、科研的特点,深入分析计算机课程在药学中应用的关键技术,针对性的设计和开展适应药学类本科生的“药学信息学”的相关教学项目及试验项目,有较强针对性的加大药学类专业大学生“药学信息学”计算机知识的深入掌握程度,从而培养出既掌握扎实的药学专业知识,又具备丰富的计算机应用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3.“构建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项目研究的开展,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以药学信息技术为核心能力,同时具备以下能力:药学信息综合处理能力、药学统计与数据分析能力、药学多媒体处理能力、药学动画制作能力 、药学研究相关程序设计与药学科研项目开发能力、药学信息系统应用基础能力等,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药学科学的现代化发展能力与速度。 |
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限3000字,可加页)
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项目改革的目标 “构建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课题包括了构建药学信息学理论课程体系、药学信息学综合拓展实验课程体系,通过这些创新课程的设置,可以有效培养药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实用技能与药学信息处理能力,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方向,激发创新能力,积极展现自我,从而推动我国药学的发展和进步。 项目改革的具体内容 (1) 在教学内容上主要通过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本课程来培养学生对现有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的操作能力。在此课程的基础上,重点讲述药学信息学在药学中的应用,包括药学信息的获得、分析、整理、发布、药学信息在科研中的应用。 (2) 通过药学信息学拓展性综合实验设计,学生不但可以掌握常用药学统计方法、ChemiOffice、药学FLASH 动画、药学多媒体、图像处理、药学网站设计等常用药学信息处理与操作能力,很好的与药学专业课相关知识结合,自主完成药物计算项目开发与设计,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药学中的应用,掌握数据库项目开发与设计能力,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增长团队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 项目所解决的关键问题 (1) 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开展适应药学类本科生的“药学信息学”的相关教学项目及试验项目,使讲义、实验课程设计达到实用性强,深入分析计算机课程在药学中应用的关键技术,从而培养药学类专业学生的药学信息综合处理能力、药学研究相关程序设计与药学科研项目开发能力、药学信息系统应用基础能力等,为后续药学类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提供多元化、交互式学习环境,通过网站平台免费提供药学信息学体系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案、教学课件、实验课程设计、教学资源素材,全面公开并共享教学资源。
|
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及可行性分析
项目具体实施方案 此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实施方法是在构建“药学信息学理论教学体系”和“药学信息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本课程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特点深入分析,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进行实践教学,包括上机实习和工作见习,并采用创新性教学理念及采用启发式教学理念,使创新意识和主动思维意识在潜移默化和学习实践中萌发。 项目具体实施方法和计划 (1) 在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本课程,使学生掌握现有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基础上,重点讲述药学信息学在药学中的应用,包括药学信息的获得、分析、整理、发布,药学信息在科研中的应用,从而形成完整的“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 (2) 建立与药学专业相结合的“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的讲义、课件、实验设计、实验讲义和网络教学平台。 (3) 实施该项目采用案例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使得学生从传统教学方式中,由被动的听转变为主动思考,在明确需求的驱动下去积极地探寻相关未知领域知识。 例如,传统课程中讲授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时,只是枯燥地讲解Excel的知识点,而在“案例教学法”中,则可以首先引入一个药物分析方面实验的例子,需要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如何分析、需要用到哪些计算机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等一系列教学内容;在讲解flash时,可以模拟一个化学实验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逐步运用所学计算机的知识点,来探索尝试解决该问题。这样学生既感觉具有新奇感,不枯燥,同时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且记忆深刻。 (4) 该项目启用在线答疑与作业流程:充分利用我校的网络条件,建立在线讨论栏目,教师就教学难点与同学开展讨论、交流,学生可以课内或课外在网络上提交自己的作业与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一个更加科学、开放、规范、高效的教学平台上。 (5) 该项目实行网络式教学模式,即在计算机机房授课,理论课和实验课不再分开,边讲边练,及时解答,使得学生将新学到的知识当堂实践,教学效果良好。 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1)“构建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实践与创新”课题小组成员有经验丰富的药学专家、计算机专家、药学类专业及计算机专业博士、硕士组成,并且已经搜集了大量的药学实验资料。 (2) 建立开放式教学资源库: 计算机中心建立的教学网站,可以将药学信息学类的教学课件进行共享,积极引导学生依靠自己来尝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后有各个章节的相关参考文献和参考书籍、有最新鲜的主流国际性网络教学资源。 (3) 实践表明,在刚刚编写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指导与习题解答》中,逐步引进了药学方面的例子,发现以上采取的实施方案及实施方法效果很好,这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并且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并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
3.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
“构建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药学信息基础知识,能运用计算机对各类药学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开发和服务的复合型药学人才。 (1)“构建药学信息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计算机技术应用需求与药学人才培养规律,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合理分配理论与实验学时,通过创新实践性的药学特色药学信息学教学模式,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其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药学专业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2)“构建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项目研究的开展,将为我校药学信息科学技术与药学学科的有机融合提供良好的理论探讨、指导和实践操作平台,为不断深化药学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推广在药学院校开展和普及“药学信息学”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药学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药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构建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创新实践”的同时,兼顾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知识点与技能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形成完整的知识与能力链条,科学、合理地构建药学专业学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知识结构。
|
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 该课题分析了21世纪药学人才知识结构的培养特点,对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体系进行了重组与优化,构建了适合药学类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创出了药学类院校计算机教育的新思路。 (2) 采用创新性教学理念:围绕着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介绍相关领域的创新性方法,通过对这些新概念、新思路和新技术的介绍,在帮助学生深刻记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同时,使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和科学思维中萌发。例如,在讲解程序设计语言时,让学生编写对化合物进行分类的程序,这就需要怎么来识别化合物,可以介绍HyperChem应用软件。 (3) 采用启发式教学理念:对理论教学重点讲深讲透,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由于“药学信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讲解重点时注意应该对得出这一重要结论的实验方法,给以必要、详细讲解,从而达到学生理解并牢记教学重点。 (4) 该课题紧密结合药学专业、药学信息技术方向,在“教、学、考、用”四个方面将融入全新教学模式,采取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和质量控制措施,使教学实际效果显著、特色鲜明。 (5) 该课题结合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将完整地设计与药学信息采集、药学信息处理和药学信息综合应用等密切相关的药学信息学实验课程体系,明确药学信息技术方向,充分体现实验教学的药学特色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
四、教学改革基础(限2000字,可加页)
1.与本项目有关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工作成绩
教学改革有关工作 项目组成员有药学类的专家、计算机类的专家、药学信息学硕士生导师、药学信息学博士、以及计算机专业、计算数学专业、统计学专业、药学专业毕业的教师组成,承担了国家和省、校多项课题,开展了多项药学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研究工作,深入研究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原理与方法。课题组成员编写“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程序设计”和“药物分析”等多套教材和实验指导,深入研究了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和网络化教学平台,进行了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等试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9年,课题组成员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版)“也已经正式出版了。该书及其配套教材都是课题组多年教学改革工作的积累,该书的配套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指导》逐步引入了药学方面的例子。 获奖情况 (1) “构建医学特色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体系”,2009. 5. 20获辽宁省教学成果3等奖(署名:王世伟,董鸿晔,刘建平,王延红,张筠莉)。 (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 2009.1.20获沈阳药科大学精品教材奖(董鸿晔主编;署名:董鸿晔,周怡,海滨,毕占举,梁建坤,郑小松,王海慧等)。 (3) “计算机课程网络化教学体系建设”,2008.12.3获沈阳药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1等奖。(董鸿晔主持;署名:董鸿晔、梁建坤,郑小松、于净、修长虹)。 (4) “国外研究生的教育特点”论文,2008.11.20获全国教育改革与创新优秀论文二等奖(署名:李佐静等)。 (5)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2007.04.07获沈阳药科大学精品课程奖(董鸿晔主持;署名:董鸿晔、于净、梁建坤、毕占举、宗东升、李佐静、郑晓松、王海惠、李定远等)。 (6)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件,2006.11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课件一等奖(署名:梁建坤、李定远、宋亭燕、郑小松等)。 (7) “药物分析”软件,2006获辽宁省第七届教育软件大赛高等教育组三等奖(署名:董鸿晔等)。 (8) “实验室环境+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论文,2006获全国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三等奖(署名:梁建坤、于净、毕占举、郑小松等)。 (9) “茯苓等十种中药标准品研究”课题 2005.3,获 沈阳市科学进步二等奖(署名:毕开顺、陈晓辉等)。 (10) “沈阳药科大学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2004.12.10获辽宁省“十五”首批教育科学优秀成果3等奖(董鸿晔主持;署名:董鸿晔等)。 近三年主要教学改革论文 (1)“构建药学信息学应用平台 促进药物研究科技创新”,董鸿晔、毕开顺、李佐静,《中国数字医学》,2009年第8期。 (2)“多媒体典型实验研究”,于净、郑小松等,《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19期。 (3)“药学类专业计算机课程网络化教学体系研究”,董鸿晔、梁建坤、郑小松、于净等,《计算机教育》,2009年12期。 (4)“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和考试模式初探”,于净、梁建坤、郑小松,《学术探讨》,2008第3期。 (5)“我校计算机程序设计考试改革方案”,郑小松等,《学术探讨》,2008.6.。 (6)“浅谈医学信息学教育的体系建设”董鸿晔,《中国数字医学》,2008.8。 (7) “药学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双语教学探讨”,董鸿晔,《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8年会学术论文集》,2008。 (8) “计算机类上课方式的思考”,郑小松、董鸿晔,《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应用研究》,2007。 (9) “国外研究生教育特点”,李佐静等,《新课程研究》,2006.12 。
|
2.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学校对项目的支持情况(含有关政策、经费及其使用管理机制、保障条件等),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 为了适应计算机实验的需要,计算机教研室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公共机房有2个,面积约300平方米;计算机实验室内的140台计算机全部实现了网络化管理,配备了2台教学服务器,2套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上机操作课程学生可以免费使用机房,上机时保证一人一机;学校对实验室的设备等进行适时地更新和及时维修;实践环境整洁优美;基本满足目前所有规定实验内容的要求。 学校对项目的支持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立项与开展工作,以及与该课题相关的基础课程建设,并由主管校长亲自主持此项工作。学校成立了由主管校长、教学职能部门及部分专家教授等组成的课程建设委员会,为“构建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课题提供了组织保障。 学校从各个方面给予基础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课程建设政策支持,设立了课程建设基金,配套建设经费。每年在实验教学设备上的投资不少于130万元,保证教学活动和教育教学改革顺利进行;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购置先进的录播和编辑设备,保证课程教学录像工作顺利进行;根据实际情况每年拨付20多万元课程建设经费,用于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建设等。学校开设了部分计算机选修课,支持“构建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课题和课程的开设。 我校将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导下,继续深入推动和支持构建“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1) 当前,能够与药学高等教育中开设“药学信息学”课程相匹配的教科书几乎没有,更难找到一本具有理论学习指导性和实践操作指南性的“药学信息学”类专业的参考书,这种现状对于开展“构建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无疑是一道难关。在“构建药学信息学创新与实践”课题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将形成药学信息学独立体系的讲义、课件、实验指导书、教学演示录像等。 (2) 由于“药学信息学”涉及的知识面广、专业性比较强、实践操作要求比较高等特点,目前的单纯计算机课程的学时数已无法满足既定目标培养的需求。本课题组成员包括计算机中心教研室主任、计算机中心实验室主任和梯度合理的骨干教师组成,此课题组成员将规划适合的学时,并在药学专业班先期进行试点。 (3) 与药学专业结合的案例开发工作从涉及面的广度和纵向的深度尚存在不足,有待在以后的实践与改革中进一步拓展。本课题组成员既有药学学科的专家又拥有计算机专业的专家,还拥有药学信息学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药学类在读博士、硕士。此课题组成员将共同努力,开拓更有广度和纵向深度的与药学专业结合的案例。
|
3. 申请者和项目组成员所承担的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情况(注明承担项目立项时间、立项单位、参与名次及承担的主要工作)
(1) “药学类计算机基础课程典型实验项目建设研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项目,2009立项,董鸿晔担任项目第一负责人,负责总体规划及项目分配;于净,第二参与人,负责项目研究分析;李佐静,第五参与人,负责项目实现;宗东升,第六参与人,负责项目实现;郑小松,第七参与人,负责网络平台;李定远,第九参与人,负责项目实现。 (2) “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辽宁省教育厅“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06立项,董鸿晔担任项目第一负责人;于净,第二参与人,承担网络教学设计;郑小松,第三参与人,承担多媒体教学设计。 (3) “化合物毒性预测专家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6年 立项, 李佐静, 第三参与人,完成数据库生成及图形数据采集与表达;李定远,第五参与人,完成模块构建及程序研发。 (4) “中药指纹图谱在线专家系统子课题——软件系统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6年立项,董鸿晔,项目负责人,负责总体规划;于净,第二参与人,负责总体程序设计;宗东升,第四参与人,负责药学平台建设;李佐静,第五参与人,负责统计算法及数据挖掘;郑小松,第六参与人,负责具体实现,李定远,第八参与人,负责具体实现。 (5) “沈阳药科大学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研究”,辽宁省教育厅“十五”中期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04立项,董鸿晔担任项目第一负责人,负责总体规划与设计。 (6) “沈阳药科大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辽宁省教育厅“十五”初期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02立项,董鸿晔担任项目第一负责人,负责总体规划与设计。 (7) “沈阳涉药人员上岗资格理论无纸化考试系统”,与沈阳市药学会合作项目(校内立项),2008年立项,郑小松,第二负责人,承担系统总体设计与开发。 (8) “药学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研究”,沈阳药科大学项目,2007立项,董鸿晔担当项目第一负责人,于净,第二参与人负责网络平台;郑小松,第四参与人,负责网络平台建设;宗东升,第五参与人,负责多媒体技术;李佐静,第六参与人,负责多媒体技术;李定远,第九参与人,负责具体实现。 (9) “引进网络多媒体技术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校中青年科技基金项目,2004年立项,于净,项目负责人,负责课题方案总体实施计划;郑小松,第四参与人,负责题库部分建设;李定远,第六参与人,负责图库部分建设。 (10)“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创新基地建设”,沈阳药科大学项目,2004年立项,董鸿晔主持;郑小松,第五参与人;李定远,第六参与人。 (1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沈阳要科大学项目,2004年立项,郑小松,第二参与人,承担总体设计与软件具体开发;于净,第三参与人,承担总体设计和题库的具体开发;董鸿晔,第五参与人,承担总体设计;李佐静,第六参与人,承担题库制作与维护;李定远,第七参与人,承担系统测试;宗东升,第八参与人,承担系统测试。 |
五、经费预算
支出科目(含配套经费) | 金额(元) | 计算根据及理由 |
合 计 | 30000 | |
1.咨询费 | 1500 | 聘请专家讲座、参加培训 |
2.资料费 | 7000 | 图书采购、印刷资料、论文出版 |
3.会议交流费 | 3000 | 参加学术会议交流 |
4.软件费 | 9000 | 购买与药学信息学相关正版软件 |
5.设备费 | 9000 | 网络平台建设的设备扩充 |
6.其他 | 500 | 管理费等 |
六、学校推荐意见
校长签名: 公 章: 年 月 日
|
七、省立项评审专家委员会评审意见
公 章:
年 月 日 |
八、省教育厅审批意见
公章: 年月日
|
举例2:
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申 请 书
项目名称: “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经管类人才培养为例
主持人 : 王 序 坤
主持单位: 浙江财经学院
通讯地址: 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18号
邮政编码: 310018
联系电话: xxxx-xxxxxxx,xxxxxxxxxxx
传 真: xxxx-xxxxxxx
电子邮箱: wxk@zufe.edu.cn
合作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 负责人: 徐 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负责人: 都红雯
浙江中医药大学 负责人: 成信法
浙 江 省 教 育 厅
二○○七年九月制
一、简表
项
目 简 况 |
项目名称 | “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经管类人才培养为例 | ||||||||||||||||||||||||
项目类别 | A、总体研究B、专业大类C、教学管理D、自选项目 | 是否招标项目 | 否 | |||||||||||||||||||||||
起止年月 | 2008年1月-2009年12月 | |||||||||||||||||||||||||
项
目 主 持 人 |
姓名 | 王序坤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5.6.7 | ||||||||||||||||||||
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 | 副教授/教学评估办主任、教务处副处长 | 最终学位/授予国家 | 硕士/中国 | |||||||||||||||||||||||
所在学校 | 学校名称 | 浙江财经学院 | 邮政编码 | 310018 | ||||||||||||||||||||||
电话 | 0571-87557058
13646813602 |
|||||||||||||||||||||||||
通讯地址 | 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18号 | |||||||||||||||||||||||||
主要教学
工作简历 |
时间 | 课程名称 | 授课对象 | 学时 | 所在单位 | |||||||||||||||||||||
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 | 财政学 | 03工商、市营、人力 | 72 | 浙江财经学院 | ||||||||||||||||||||||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 | 财政学 | 04国贸1、2、3 | 36 | 浙江财经学院 | ||||||||||||||||||||||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 | 财政学 | 04会计04审计 | 36 | 浙江财经学院 | ||||||||||||||||||||||
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 | 财政学 | 05电子商务1、2,05计算机1、2,05信息1、2,05信息计算 | 36 | 浙江财经学院 | ||||||||||||||||||||||
主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简历 | 时间 | 项目名称 | 获奖情况 | |||||||||||||||||||||||
1997年 | 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践与探索 | 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
2004年 | “平台+模块”学分制培养方案改革与探索 | 浙江财经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 | ||||||||||||||||||||||||
2007年 |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自主学习机制研究 | 浙江财经学院校级重大课题 | ||||||||||||||||||||||||
项
目 主 持 单 位 |
总人数 | 高级 | 中级 | 初级 | 博士后 | 博士 | 硕士 | 参加单位数 | ||||||||||||||||||
3 | 3 | 0 | 0 | 0 | 0 | 3 | 1 | |||||||||||||||||||
主要成员
不含主持人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工作单位 | 分工 | 签章 | |||||||||||||||||||
沈水法 | 男 | 1963.10 | 副研究员 |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 理论研究、撰写部分报告 | |||||||||||||||||||||
李 杰 | 男 | 1964.8 | 副教授 | 教务处 | 实施方案研究、撰写部分报告 |
项
目 合 作 单 位 主 要 成 员 |
总人数 | 高级 | 中级 | 初级 | 博士后 | 博士 | 硕士 | 参加单位数 | |||||
3 | 3 | 0 | 0 | 0 | 0 | 1 | 3 | ||||||
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工作单位 | 分工 | 签章 | ||||||
徐 锋 | 男 | 1963.4 | 教授 | 教务处 | 方案研究 | ||||||||
单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工作单位 | 分工 | 签章 | ||||||
都红雯 | 女 | 1966.2 | 教授 | 财经学院 | 实施研究 | ||||||||
单位:
浙江中医药大学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工作单位 | 分工 | 签章 | ||||||
成信法 | 男 | 1966.2 | 副研究员 | 教务处 | 课题研究 | ||||||||
单位: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工作单位 | 分工 | 签章 | ||||||
单位: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工作单位 | 分工 | 签章 | ||||||
二、立项依据:(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
项目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这是省委从我省正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关键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攻坚阶段的实际出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浙江人民在创新创业伟大实践中锻造形成的浙江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浙江继续走在前列,再创发展辉煌的必然选择。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就是要在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丰富人民群众自强不息、创新创业与党和政府与时俱进支持人民创新创业良性互动的浙江经验,大力弘扬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努力创造继续走在前列的更加辉煌的发展新篇章。 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就是“引领”作用的主要表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通过传播知识、传播科技、传播文化,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创造知识、创造科技,以自己的基础和敏感,努力站在科技前沿,不断向社会输送新知识、新成果,同时培养出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双创型”人才。 既能创新、又能创业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发展需要是人们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和追求,它包括劳动、学习、创造等的需要。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深刻变化着,高校大学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作为建设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迫切希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因此, 以创新创业为主要特征的自我发展成为大学生主要需要。
现状分析: 1.对创新和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创新和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创新和创业教育尚未变成高校师生员工的共同行动。原因是管、教、学三方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一些管理者认为,现在学校扩招, 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就不错了;一部分教师还未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觉得现在生源质量下降, 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质量都难以保证, 还谈什么创新创业? 大多数学生则在应付着各种考试, 能否创新那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事。既然管、教、学三方的积极性都不高, 创新创业教育自然难以开展。 2.“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多年来,创新和创业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在不断的出台,但人才培养模式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一是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而只是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正和补充;二是形式重于实质,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3.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尽管社会普遍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但由于缺乏目标导向,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一是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纳入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范围,在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等待遇上还没有和创新创业教育挂钩。至于学生方面,传统单一价值评判模式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依然在教学领域保持着轨道惯性,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双创型”人才的“瓶颈”,阻碍着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4.创新和创业教育缺乏合格的师资。经过多年的努力, 现在高校的师资在知识更新和学历层次上已经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在新教师队伍中, 仍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做过真正意义上的科研, 没有经历过实际工作的锻炼, 没有直接参与过产品的研发和改进, 因而他们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没有多少心得体会, 自然难以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
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改革内容及目标 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创业基于创新,创业推进创新,培养融创新与创业为一体的“双创型”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双创型”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在优化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明确“双创型”人才的目标导向,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基于“双创型”人才的特征,实践教育和第二课堂教育将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和考核方式也将随之改革。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基础在教育,这就需要一支具有“双创型”特征的教师队伍与之相配套,“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还要有一个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来保障。 (一)转变教育理念,实现创新创业的一体化教育 创新与创业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或服务的发现、发明和设计的过程。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新产品或服务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创新注重价值发现,创业注重价值实现。创业与创新有着必然的联系,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创业活动的最核心要素和最本质的特征,是创业的灵魂和关键,也是创业可持续性的保障。但是创新并不必然导致创业活动,创业也并不等于创新。创新活动存在多样性,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适合于创业活动,也并不是所有适合创业的创新都会转化为创业活动,创业需要高潜质的创新。创业活动也存在多样性,包括创新型创业、模仿型创业、复制型创业。任何不基于创新基础的“创业”,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所以,创业基于创新,创业推进创新。大学应努力培养融创新与创业为一体的“双创型”人才。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一个辨证统一体,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注重的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一种普及性教育。除个别有针对性的环节外,创新教育基本上没有自成体系的、独立的教学环节和内容,而是存在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于每一个环节、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堂之中,体现为创新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方法等。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形成初步的创业能力、掌握创业基本技能的教育活动,注重于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创业教育具有自成体系的、较为独立的教学体系,有独立的课程和训练环节,需要由学校为学生单独组织相关教学。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会从事创业活动,所以,创业教育往往实行普及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施。但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取向是基本一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互通性,教学功能和作用也基本相同。同时,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都作用于同一培养对象,是以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构建培养对象更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更重要的是,创新与创业之间存在内在必然联系,使得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也具有内在联系的必然性。所以,“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应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一体化。 (二)优化培养目标,明确“双创型”人才的目标导向 目标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的起点。通过确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途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思想意识、学习规范和学习动因,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学会选择与规划,引导学生个体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双创型”人才的目标特征基于二个方面:一是 “双创型”人才的一般特征。“双创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知识根基和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再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具有典型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思维方式,善于判断和把握机会;具有高超的创新能力,实践、实施和拓展能力;具有优秀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二是专业人才的行业特征。以经管类人才为例,经济管理是人们在各类各种经济活动中,对人、财、物及技术等各种要素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和有效调配,以达到经济活动的有效运行和有效产出,既涉及管人、管事,又涉及管财、管物。所以,经管类“双创型”人才需要在“懂经营、善管理”的基础上具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的能力,并能捕捉机会实现创新成果的潜在价值。 (三)优化培养模式,建立“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及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教育过程和方式。“双创型”人才需要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知识根基,需要有一种能根据个性爱好激发学习兴趣、近距离或零距离接触社会生活的多元培养方式。 一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需要,以及学生个性差异而产生的对教育需求的不同,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国内经济社会形势教育与国际背景教育相给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校、社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 二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尊重学生的选择、兴趣和爱好,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分流培养、分级教学、分层教学,扩大学生自主选专业、自主选教师、自主选课程的空间。 三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首选是要加强通识教育,奠定厚实的基础;其次是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适应性;再次是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结构,提高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四是引进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五是追踪学科发展前沿,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六是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或体系,有针对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七是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四)创新教学方法,完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培养“双创型”人才离不开改革与创新,以教育理念的创新,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技术的全面创新。教学方式必须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向知识传授与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并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转变。 一是强调教学内容的超前性、新颖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发展先进水平趋于同步,这样,才可能使学生在现有的水平基础上实现创新和突破。这就要求加大科研促教学的力度,把更多的科研成果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运用于教学实践。 二是强调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知识是十分复杂的,难于直接由他人传递,在很大程度上,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构筑的,其构筑过程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学习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知识又具有社会性,是内含在团队或共同体中的,更多地使用合作与对话的方式更有助于教学的提高。所以,要摒弃传统的以讲授式为主、仅适应知识传承的课程教学方法,积极推行问题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使教师主导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探究的场所,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强化现代经济学规范的培训,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知识是与其形成的情境脉络紧密联系的,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关注真实世界的情境,强调将知识置于其发生和应用的真实世界的情境之中。所以,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课程实践。首先是要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实际存在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其次是要广泛运用模拟教学法,运用模拟器或模拟情境使学生在接近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角色,并和其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以培养学生资讯获得、动作技能和决策等能力;三是普及推广“实战”教学法,在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使学生在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真实的角色,开展业务工作,以达到真实的学习目的,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调查、课程实习、课程实践等。 (五)强化实践教育,建立融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践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个教学环节。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以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重要渠道。所以,强化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是立足能力培养系统性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继承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创新,通过对原有实践环节的整合 ,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整体优化, 确立以课程实践、调查实习、论文设计和课外实践四个环节为重点,以公共实践、学科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四个逐层递进的阶梯为层次的,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本科阶段的整个学习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有二个基本特征:一是开展系统性实践教学,二是实践教学纳入整体培养方案,并占较大的学习份额。 二是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创新性实验内容 ,确保学生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得到充分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训练;不断扩大学生的自主实验,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方向 ,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实验设计,自主确定实验内容、方法、步骤 ,独立完成实验全过程 ,以增强学生进行创造性实验的能力。 三是加强以毕业设计(论文)为核心内容的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 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并提高毕业设计(论文) 质量,严格选题申报与审查制度 ,明确要求选题紧密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生产实际、社会工作等 ,同时提高毕业设计( 论文) 选题的更新率,保证题目的先进性、新颖性。 四是引社会进学校,加强校内模拟实践基地的建设。在校内设立一体化的、综合性、设计性实训教学平台和校内学生创新创业实习的模拟实践基地,如税务大厅、模拟银行、模拟股市、ERP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开展模拟实践教学活动。在加大投入 ,不断改进和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硬件条件的同时 ,应注重充分发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优势 ,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尝试 ,注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应创造和模拟工作现场的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实习中注重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加强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训练。 五是推学生出校门,加强与社会工作、生产、科研的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开拓校企合作新模式,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扮演一个真实的角色,开展真实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实习、就业、创业基地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建立与企业单位,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逐步扩大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社会实际工作、生产、科研进行结合的机会。 (六)强化第二课堂,建立“双创型”人才培养第二通道 “第二课堂”以其教学组织的灵活性、管理的开放性、资源整合的广泛性、资源配置的自主性等方面凸显它的优势,是“双创”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第二课堂”较少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更注重的是实践和运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团队的组成及能力的培训过程跨学科、跨专业,知识交叉、渗透互补,具有综合性;运作过程中,有分工、有协作,取长补短,能力互补,凸现团队精神;与社会接轨较为紧密,有助于提高学生社会化程度;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思维空间,能够创设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来实现“环境育人”的功能,达到“第一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效果。这种教育目的和效果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双创”意识和思维,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 一是开展“双创论坛”活动以激发“双创”意识和“双创”冲动。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组织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报告”、“创新创业论坛”、“企业家课堂”和“成功校友创业成功报告会”等活动,用专家、教授、企业家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及成功的创业历程,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浓厚学校学术氛围,学校应建立学生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鼓励教师吸收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学术讲座、学术讨论机会。有重点地扶持学生学术性社团的建设,充分利用院系的学科优势发展学术性社团,积极鼓励学生办好学术性学生刊物。 三是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努力推动大学生科技竞赛,创造更加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空间。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积极参与设计创新竞赛活动,使学生更多、更早地参与到科研、生产等工作实际中去 ,增加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机会。同时,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载体,结合学生的社团活动积极开展创业竞赛、模拟创业实践,集中展示学生的创业成果,科学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积极帮助学生吸引风险投资,适时推出比较成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完成学生创业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转化。 四是通过学生的“班团组织”、“社团组织”、“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中心”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训练”、“创业研讨”和“创业模拟”等活动,锤炼创业者的心理品质。 五是积极开展校内“创业实践”活动以培养创业实践能力。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开辟用于学生创新、创业的开放性实验室或创新实验室,围绕学生创业内容和项目,充分挖掘和开辟校内创业市场,市场化运作社团活动和项目化运作社会实践、大学生勤工助学等活动,作为大学生校内创业的实践载体。 (七)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双创型”人才培养是以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为突破口,以培养“双创”精神和“双创”能力为重点和目标的一个过程。质量考核是确保教学活动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当只有考核目的、内容、方式、方法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目的相一致时,才能对“双创型”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准确的评价。否则,培养出的学生高分低能、适应能力差、墨守陈规,无法适应社会需要,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质量考核与人才培养是相互作用的,人才培养需要依赖科学的考核制度,而人才的培养反过来又能促进科学的考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一是树立科学考核观,端正对考核目的的认识。考核观实际上是教育观的反映。考核应着重强调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考核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能力及心理素质、协作精神等。考核的目的是促进能力教育、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因此,考核方式的改革要强化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二是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确立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的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以偏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转变为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创新因素进行检测,考核内容要尽量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激情,能激励学生不遗余力地去探讨、钻研;在评价标准上,把创新因素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考试题型,减少客观标准试题的比例,加大综合、分析等主观试题的分量,突出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核,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求新求异。采用开放式、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建立以开卷考核、分散考核、过程考核等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式。 三是改进学生综合测评考核办法,将“双创”精神和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为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作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导向,运用科学、公平、合理、全面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记实量化和综合测评,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许多高校建立了学生量化综合测评考核办法。为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型学习,强化培养具有“双创”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中起到正确而有效的“指挥棒”作用,学生量化综合测评考核体系应补充和完善“双创”因素,在德育记实测评中应补充“双创”意识和精神的测评,智育记实测评应补充“双创”能力的测评。 (八)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内培外引建立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双创型”师资队伍 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基础在教育,关键是需要有一支具有“双创型”特征的教师队伍。“双创型”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健全的人格特征、创新创业的教育观、完备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较高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较强的管理艺术;能吸收最新教育科学信息,创造性地发现和提出现实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计划、组织与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有独到见解并发现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新规律和新方法,能实践运用教育科研成果,善于把教学工作与科研课题的实证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一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提升存量师资队伍素质,并使部分教师成功转型。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逐步形成高学位、高职称、高水平、低年龄的“三高一低”群体优势,完善教师进修、访学、公派出国等相关制度,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访学、进修,奠定坚实的知识根基和完备的知识结构,并追踪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前沿,建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多渠道、多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同时,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师资培训,聘请创业教育专家开设创业师资短训班,传授创业理论、知识、技能及创业教育方法;鼓励教师到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或挂职锻炼,特别是一些实务类课程的教师;对一些模拟仿真系统的实践教师,应鼓励其与企业、证券公司、社会中介等联手,从实际工作中提取研发适合教学要求的模拟仿真系统。对有条件的教师,允许其进行社会兼职或创业实践。 二是进一步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逐步实现师资队伍的多元化。采取特殊政策引进国内知名的高层次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学科建设方面的领军式高级人才,积极引进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努力形成一支符合学校定位和学科专业建设需要的学术团队,提升学校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有实践经验人才的引进力度 ,以快速提升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逐步建立新进教师的实践制度,要求新引进的教师具备数年的社会实践经历,并作为应用型师资的必备条件。加强与企业家的合作,充分吸收、利用社会创业资源,特别是经管类学校,更可以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职业经理、投资专家、管理专家担任学校兼职教授,或不定期地到学校进行演讲、开办讲座,使“双创型”师资队伍多元化。 (九)建立保障机制,完善“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组织管理体系 “双创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特别是作为教学主体的学校各级各类教学单位和部门,要充分发挥“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功能,以创新和勇于付诸行动的精神,建立健全的“双创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对“双创”教育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意见,将“双创”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三是设立“双创”专项基金,对学生的“双创”活动进行专项资助。
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是创新创业的辩证关系。要开展创新与创业的一体化教育,首先要理清楚创新创业的关系。创新与创业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有着必然的联系。创新注重价值发现,创业注重价值实现,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创新并不必然导致创业活动,创业也并不等于创新。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对创新和创业的关系进行系统性分析,有助于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具体安排。 二是合理确定“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目标不仅是具体的,而且是可操作的。就理工类人才“双创型”培养目标较为明确,但作为经管类“双创型”人才的目标比较难确定,一是创什么新,二是创什么业。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对大学生的创新特点和创业特点进行系统性研究,有助于确定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具体方向。 三是研究分析“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较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仍有一些值得今天继承,但对“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缺乏有效支撑。改进的方法有二种,一是拼盘式改进,二是颠覆式调整。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分析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这一研究有助于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进行转型。 四是研究确立学生自我发展机制。“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既要靠外在机制,也靠内在机制,即学生自我发展机制,这是一种基干由学生动机水平而产生的“双创”需求形成的自我学习机制。本课题将在学生自我发展机制的建立上也作一些研究。 五是“双创”教育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具体落实。即设计出具体的“双创”教育培养方案,涉及到从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课程体系到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的全过程,要求具有操作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这是“双创”教育能否成功推进的关键。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确立“双创”教育的具体落实措施,便于“双创”教育的顺利实施。 六是建立“双创型”师资队伍。高校师资队伍一般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但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相对较为薄弱,这源于现有高校教师的职业特征,但这一特征是可以改变的。本课题将对“双创型”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一些措施建议。
|
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
实施方案及实施方法: 1.对“双创型”人才的需求源进行调查,从企业、公司等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规格、质量要求和评价标准。 2.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从学生的角度研究一种可接受的、也是期望的培养模式,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愿望设计出自己的发展方向。 3.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即任课教师、指导教师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教师对传统培养模式的总结和对新模式的建议。 4.对兄弟院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进行考察学习、调研,充分吸取兄弟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 5.对我校多年来实施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成效进行总结分析。 6.基于现有文献,对“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论研究,运用系统论、方法论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教学考核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7.召开“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专题研讨会。 8.结合工作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对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试点,对试点成效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 具体实施计划: 1.2008年1月——2008年3月:收集整理资料,进行课题前期规划,完成课题总体框架设计。 2.2008年4月——2008年7月:到省内外有关兄弟院校(主要是财经类院校)进行考察学习、调研。 3.2008年7月——2008年8月:设计问卷调查表,完成对用人单位、学生和任课教师的问卷调查,并完成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4.2008年9月,召开人才培养模式专题研讨会。 5.2008年10月——2009年4月,完成课题报告初稿,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浙江财经学院2009级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实施。 6.2009年5月——2009年8月,课题组讨论修改课题主报告,呈给有关专家听取意见。 7.2009年9月——2009年12月,通过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反馈,再次修改课题报告,最终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研究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这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和浙江省“两创”战略的实施从客观上提出了对“双创型”人才的需求。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要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素质人才,“引领”的主要表现就是创新创业;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也成为高校竞争力大小的主要指标,所以,高校都希望自己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从大学生自我发展看,为了立足于社会,并且事业有成,也提出了对创新和创业能力要求,也希望自己能成为既能创新、又能创业的新型人才。总之,无论从宏观层面的国家和社会,还是从微观层面的学校和学生,都提出了“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本课题源于对人才培养实践的长期思考。自提出培养“创新意识”和 “创业精神”起,学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整体推进和局部突破方式的改革,“平台+模块”、“444”实践教学体系、第二课堂教育、创业教育、大学生科技竞赛、创新及奖励学分、学生科研和本科生综合导师制等从不同的视角开展 “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每一项政策制度的出台都经过较为成熟的研究,每一项政策措施的执行和实施又引发新一轮的思考,在这一些思考中,形成了“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课题负责人长期从事教学和教学管理一线工作。一是长期从事财政学、中国税制、税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自学校2001年实施综合导师制以来已承担了四届本科生的综合导师工作,2007年还承担了班级导师工作。二是长期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自1993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后,先后承担了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教学评估、教学管理系统建设,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对学校教学管理冶状况、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能较正确把握教育形势和政策。三是主持设计了我校“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设计了实践教学体系、创业教育体系、ERP实验教育体系和第二课堂教育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四是主持了《浙江财经学院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研究》、《经管类专业毕业实践教学的规范与实效研究》、《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研究》、《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自主学习机制研究》、《财经类院校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研究》等多个校级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我校新学分制工作方案设计与研究》、《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 课题组成员均为教学管理一线人员,长期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五位课题组成员(项目主持单位二位、项目合作单位三位)中,有三位是现任教务处副处长,一位是现任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一位是曾任教务处副处长,均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并具有较强的教学改革研究能力,长期以来不断开展创新研究,曾主持或参与多项相关课题研究,发表过多篇相关论文,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已积累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绝大部分为专业教师,从事多年的教学工作,作为教学一线人员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既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丰富的人才培养感性认识。研究资料、时间和科研手段有充分的保障,能按时高质量的完成课题研究。
|
3.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包括成果形式、实施范围、受益学生数等)
成果形式: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分为阶段性研究成果和最终研究成果两种形式。 一是阶段性研究成果将发表5篇学术性论文,具体为: 1.创新与创业关系辨析(王序坤),2008年5月前完成; 2.“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特征和角色定位(沈水法),2008年7月前完成; 3.“双创型”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研究(王序坤),2008年10月前完成; 4.实践教学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李杰),2008年10月前完成; 5.第二课堂教育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其实施(李杰),2009年5月前完成; 二是在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最终研究成果为10万字左右的研究报告。本课题组计划于2009年底前完成。 实施和受益范围: 本课题首先是基于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一般研究,其研究成果具有普遍性,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各种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课题的研究还会结合浙江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背景,这一结合可能会使研究成果更适合于浙江高校的“双创型”人才的培养。 本课题的研究会以经管类人才培养为例。所以,对经管类“双创”人才的培养更有指导意义。同时,经管类人才属于大文科范畴,其特征与其文科类专业人才具有共同之处,所以,本课题研究成果对文科类“双创型”人才培养同样具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还会结合浙江财经学院的人才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既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取得的成就,也会结合当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还会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趋势,所以,课题研究成果对浙江财经学院“双创型”人才培养具有更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建立融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2.建立融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机制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3.对经管类“双创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和角色定位进行界定,进一步明确经管类“双创型”人才的创新点和创业点。 4.建立融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践于一体的“双创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 5.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教育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
四、教学改革基础
1.与本项目有关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工作成绩
1.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切入点,学校初步建立起实施素质教育、丰富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2001年以来,学校先后启动和完成了《WTO与高等财经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浙江财经学院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研究》、《浙江财经学院学科建设研究》、《浙江财经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浙江财经学院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研究》、《经管类专业毕业实践教学的规范与实效研究》等校级重大课题研究;自觉地开展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育基本建设,树立新的全面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为主题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为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行动保证,广大教师自觉、主动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明显增强。 2.较早地将“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纳入人才培养要求。1996年学校明确提出应“具有艰苦创业精神和高度责任感、事业心,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的培养要求,2000年进一步提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有高度责任感、事业心”的培养要求。 3.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 、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2003年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努力形成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平台+模块”为主要特征的“4+4”培养模式,分设公共教学、学科教学、专业教学三个逐层递进、相互联系的教学层次,每一层次分别设置平台和模块。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重新建构,加强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延伸和衔接,拓宽了课程体系的覆盖面,增强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2007年,这一模式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4.在总结多年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学校确立了“444”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建立以课程实践、调查实习、论文设计和课外实践四个环节为重点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实施公共实践、学科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四个逐层递进的分层次实践教学;三是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本科阶段的整个学习过程。 5.重视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当减轻课堂教学压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开辟多方面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途径,1999年学校提出“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教学,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2007年,进一步完善了以读百本书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和专题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教育体系,并配备第二课堂毕业学分。 6.建立了初步的创业教育体系。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技能,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学校建立了初步的创业教育体系。具体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有关创业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具体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学生就业指导等;二是在各专业学科基础模块中,设置创业理论与实务等课程;三是在专业教育中开设创业教育专题讲座,并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开展创业教育;四是在第二课堂中,结合学生的社团活动积极开展创业大赛、模拟创业实践;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为了推进创业教育,学校还设立了本科生创业基金。 7.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竞赛体系。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竞赛活动的蓬勃开展,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校内外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成立了由教学副校长任主任的校大学生竞赛委员会,出台了《浙江财经学院大学生竞赛管理试行办法》。学校不断推进大学生竞赛工作,积极组织“挑战杯”、数学建模、财会信息化、程序设计、电子设计和模拟股市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8.为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创新活动,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结合学校实际,2004年,学校制定了《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生创新及奖励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规定本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取得的突出成果,以创新学分的形式予以认定,在校学习期间在国家或省级统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以奖励学分的形式予以认定,计入学生毕业总学分和成绩档案。 9.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学校通过制定措施,落实专项经费,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学校出台各种措施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的政策措施。自2002年学校设立学生科研课题基金以来,学生申请科研课题非常踊跃,2003-2005年,学生校级科研课题立项315项,资助学生科研课题立项经费28.2万元,学生发表论文485篇。 10.全面实施本科生综合导师制。从2001年开始施行,经过五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校本科生综合导师制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我校的本科生综合导师制是以本科学生学业指导为核心,兼顾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生活、心理等方面指导和引导的学生培养和管理方式。通过实施综合导师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明确的、相对固定的、连续性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起以学生为本的教师教书育人新平台,为更好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力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
2.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学校对项目的支持情况(含有关政策、经费及其使用管理机制、保障条件等,可附有关文件),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学校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切入点,初步建立起多元化的“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2001年以来学校通过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培养方案改革研究、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自主学习机制研究、新学分制工作方案设计与研究等课题的研究,确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先后实施了“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444”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初步的创业教育体系,学生的科技竞赛和科学研究不断地得到推广和加强,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科生综合导师制的实施更为开展“双创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学校充分重视教改项目的带动作用,以此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出台了《浙江财经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浙江财经学院关于加强本科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浙江财经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的激励办法》、《浙江财经学院教学成果奖评选奖励办法》、《浙江财经学院关于加强教学与教学管理研究的若干意见》、《浙江财经学院校级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学校还专门设立了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奖,对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成绩突出的二级学院(部),学校将给予一定奖励。根据浙财院[2004]6号文件,学校目标明确,制定切实有效措施,并对立项课题给予1:1的配套经费。 当前,我校教学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学校意识到一定要认清形势,居安思危,充分认识到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对学校当前以及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要求全校师生务必要有种前瞻性认识和紧迫感。因此,学校对于本课题的研究给予大力支持。
|
3.申请者和项目组成员所承担的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情况
(一)王序坤 1.财经类院校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研究,校级课题,2003年立项,主持,已结题 2.浙江财经学院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研究,校级重大课题, 2003年立项,主持,已结题 3.经管类专业毕业实践教学的规范与实效研究,校级重大课题, 2004年立项,主持,已结题 4.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研究,校级重大课题,2006立项,主持,已结题 5.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自主学习机制研究,校级重大课题, 2007立项,主持,进行中 6.浙江省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研究,浙江省2004年新世纪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排名第三,已结题 7.我校教书育人工作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校级重大课题, 2005年立项,排名第二,已结题 8.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框架的初步设计,《高等财经教育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9.论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高等财经教学与教学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践与探索,1997年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11.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浙江财经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系统性创新的探索与实践,2004年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四 12.“平台+模块”学分制教学方案改革与探索,2004年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 (二)沈水法 1.浙江教育产业的发展研究,2000年省教育厅重点课题,排名第二,已结题 2.高等财经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省教科规划办 3.浙江财经学院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研究,2002 校级重点课题,主持,已结题 4.浙江财经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校级重大课题 5.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潜在风险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3期 6.培育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原则、方法和路径,《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7.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财经论丛》2001年增刊 8.高等财经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增刊 9.浙江财经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高等财经教育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和实践,《高等财经教育理论与实践》,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践与探索,1997年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12.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探索和实践,2000年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四 13.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浙江财经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系统性创新的探索与实践,2004年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 14.大学青年教师现状的调查和思考,1997年省高校教学管理研究会优秀论文奖 (三)李 杰 1.计算机专业人才特色与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校级教改重点课题,2005年,排名第四 2.多媒体教学课程质量控制体系的研究,校级教研重点课题,2005年,排名第三 3.教学管理系统化建设和应用研究,校级教研重点课题,2003年,主持 4.实验教学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校级教管重点课题,2005年,主持 5.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校级教研一般课题,2007年,主持 6.面向21世纪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践,2004年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四 (四)徐 锋 1. 基于TQM的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研究, 浙江工商大学教改课题,2007年, 主持 2.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浙江省重大招标课题,参与 3.进出口实务模拟实习,2002年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 4.体验经济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国家优势竞争的构筑,《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11期 5.论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际经贸探索》,2002年第1期 6.我国专业市场国际化的基本模式和发展路径,《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11期 7.促进浙江专业批发市场国际化发展的探索,《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6期 (五)都红雯 1.《国际金融》,省级精品课程,2005年,主持 2.金融学,校级重点专业,2006年,主持 3.经管类专业经济学基础课建设(课程群建设),校级课题,2001年,主持 4.网络经济环境下金融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校级课题,2001年,主持(2003年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5.《现代金融学基础》,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6.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第3期 (六)成信法 1.中医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育厅科研项目,主持 2.加强大学班风建设的有效途径的研究与实践,校级课题,主持 3.大学教师创新教育观念与行为的一致性研究,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参与 4.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大学生学习学》 5.发表了《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看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医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目前中医药院校学生的素质缺陷与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复合教学在中医药教学中的应用》、《试论素质教育与中医药课程体系改革》等教改论文
|
五、经费预算
支出科目(含配套经费) | 金额(元) | 计算根据及理由 |
合计 | 50000 | |
1.资料费用 | 4000 | 课题所需国内外研究资料 |
2.调查费用 | 7000 | 问卷调查、数据整理 |
3.调研费用 | 10000 | 赴省内外有关高校进行考察调研 |
4.研讨会费用 | 8000 | 课题组会议及专题研讨会 |
5.成果论证费用 | 3000 | 邀请相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论证 |
6.辅助设备购置 | 10000 | 购置计算机辅助设备 |
7.论文出版费用 | 6000 | 论文公开发表费用 |
8.文印费用 | 2000 | 与课题有关的文印费用 |
六、主持人所在学校意见
该项目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完成该项目的研究。 同意推荐该项目,若项目申报成功,学校将按政策1:1配套经费,并在时间、人员、设备等各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公 章
学校领导签字
2007年 9 月 30 日
|
七、教育厅专家组评审意见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八、教育厅审批意见
(盖章)
主管部门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
举例3:
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申 请 书
项目名称: 互动式教学大纲的设计与使用
主 持 人: 李荣庆
主持单位: 台州学院
通讯地址: 浙江省临海市东方大道
邮政编码: 317000
联系电话: 15958639616 宅0576–85475102
传 真: 0576–85137056
电子邮箱: feifei2@yahoo.com
浙 江 省 教 育 厅
二○○四年二月制
一、简表
项
目 简 况 |
项目名称 | 互动式教学大纲的设计与使用 | ||||||||||||||||||||
项目类别 | A、总体研究 B、专业大类 <C>、教学管理 D、自选项目 | 是否招标项目 | 否 | |||||||||||||||||||
起止年月 | 2007年12月—2009年12月 | |||||||||||||||||||||
项
目 主 持 人 |
姓名 | 李荣庆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55 年 10月 | ||||||||||||||||
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 | 副教授 | 最终学位
授予国家 |
郑州大学硕士
U of Vermont 硕士(美国) U of St。Thomas硕士(美国) U of Minnesota博士肄业(美国) |
|||||||||||||||||||
所在学校 | 学校名称 | 台州学院 | 邮政编码 | 317000 | ||||||||||||||||||
电话 | 15958639616 | |||||||||||||||||||||
通讯地址 | 浙江临海 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 | |||||||||||||||||||||
主要教学工作简历 | 时间 | 课程名称 | 授课对象 | 学时 | 所在单位 | |||||||||||||||||
1988-1991 | 明清经济史
英语写作 |
本科生 | 5个学期 | 郑州大学 | ||||||||||||||||||
1994-2000 | 中国经济、历史和文化 | 本科生 | 8个学期 | 明尼苏达大学(美国) | ||||||||||||||||||
2002-2005 | 微观经济学
英语阅读 |
本科生 | 4个学期 | 浙江理工大学 | ||||||||||||||||||
2006-2007 | 商务英语
高级英语 |
本科生 | 4个学期 | 台州学院 | ||||||||||||||||||
主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简历 | 时间 | 项目名称 | 获奖情况 | |||||||||||||||||||
2003-2004 | 浙江理工大学: 基于局域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 (为期一年) | |||||||||||||||||||||
1998-1999 |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高等教育项目研讨会 (为期一年) | 获PFF证书
(美国高等教育教师资质证书) |
||||||||||||||||||||
2007-2008 | 艾丽斯·沃克与黑人被子文化
(台州学院立项) |
已完成/待结题 | ||||||||||||||||||||
项
目 主 持 单 位 |
总人数 | 高级 | 中级 | 初级 | 博士后 | 博士 | 硕士 | 参加单位数 | ||||||||||||||
9 | 3 | 6 | 1 | 1 | 8 | |||||||||||||||||
主要成员
不含主持人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工作单位 | 分工 | 签章 | |||||||||||||||
高万隆 | 男 | 1956.7 | 教授 | 外国语学院 | 组织策划 | |||||||||||||||||
于丽丽 | 女 | 1981.2 | 讲师 | 外国语学院 | 调研/实验/科研 | |||||||||||||||||
梁艳艳 | 女 | 1982.11 | 讲师 | 外国语学院 | 调研/实验/科研 | |||||||||||||||||
方佳音 | 女 | 1983.3 | 讲师 | 外国语学院 | 调研/实验/科研 | |||||||||||||||||
蒋茵 | 女 | 1966.1 | 副教授 | 教育学院 | 调研/实验科研 | |||||||||||||||||
张志亚 | 女 | 1966.5 | 副教授 | 教育学院 | 调研/实验/科研 | |||||||||||||||||
郭文平 | 男 | 1978.2 | 讲师 | 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 网络实验/科研 | |||||||||||||||||
陈盈 | 男 | 1981.11 | 讲师 | 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 网络实验/科研 | |||||||||||||||||
林凌 | 女 | 1982.4 | 讲师 | 经贸管理学院 | 调研/实验/科研 |
项
目 合 作 单 位 主 要 成 员 |
总人数 | 高级 | 中级 | 初级 | 博士后 | 博士 | 硕士 | 参加单位数 | ||
单位: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工作单位 | 分工 | 签章 | |||
单位: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工作单位 | 分工 | 签章 | |||
单位: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工作单位 | 分工 | 签章 | |||
单位: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工作单位 | 分工 | 签章 | |||
单位: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工作单位 | 分工 | 签章 | |||
二、立项依据:(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
项目的意义: 本教改旨在于借鉴和引入先进的互动式教学大纲的设计和使用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互动式教学大纲是高等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推行的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文件 (英文名为syllabus 或 syllabi )。 它在课堂中的使用具有明显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这种教学大纲的使用方法为, 新学期第一节课中教师向每一位学生发放一份教学大纲 ( Syllabus ), 并在课堂对其进行互动讨论和解释, 使学生了解课程的内容以及教师和学生各自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一旦教学大纲获得学生的认同, 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之间达成了一种教与学的协议, 如同教师和学生之间签订了一份责任合同。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会在心理上期待着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履行自己的那份责任, 完成约定的施教与学习任务。 正是这份由学生认可的互动式教学大纲的“契约机制”使预期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和保证。 目前我省高教已完成规模的扩大,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当务之急。各级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都在为突破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而进行着努力。刘希平厅长二○○七年八月十三日做了“切实加强教学工作,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的讲话, 特别强调我省本科教学的质量提升问题。本教改课题提出从改革现行教学大纲的使用状况为切入点, 借鉴和引入互动式教学大纲的设计和使用的先进经验, 将教学大纲引入课堂, 使其成为教师和学生沟通的媒介, 改变以往教学大纲备而不用或仅用于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状况, 变静态的教学大纲为动态的教学大纲。其核心理念是运用教学大纲的“契约机制”, 带动课堂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并且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转变, 使教学大纲的课堂运用这个教学管理环节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简而言之, 以上对教学大纲的改革理念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应用意义。
现状分析: 从少量的问卷调查的结果看, 目前我省高校已经普遍使用教学大纲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文件。 与先进的高教管理理念相比, 在传统教学大纲的设计和使用中既有值得保留的经验, 也有明显的有待改进之处。其中值得保留的经验为: (1) 传统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内容和进度, 使施教具备了计划性; (2) 传统教学大纲作为课程讲授的基本依凭, 阻止了施教的随意性; (3) 传统教学大纲已经成为重要的施教评估文件或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有待改进之处: (1) 传统教学大纲的阅读者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 教学大纲很少与学生见面; (2) 传统教学大纲对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的责任和角色没有明确的规定; (3) 传统教学大纲缺乏对学生在课程中的活动和任务等内容进行详尽的设计; (4) 传统教学大纲缺乏体现教师的个性教学理念和经验; (5) 传统教学大纲一旦制定便沿袭使用或备而不用, 缺乏积极的动态使用过程; 基于以上的分析, 本教改课题在借鉴和引入互动式教学大纲的设计和使用方法时, 除对传统教学大纲合理之处予以保留外, 有如下改革要点: (1) 教学大纲的设计除教学内容和进度外, 重点在于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活动、任务和责任; (2) 教学大纲应反映出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经验, 并明确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角色; (3) 教学大纲进入课堂, 以学生为主要的阅读对象, 使之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指导手册; (4) 新学期第一节课教学大纲分发至每个学生手中, 获得学生的认同, 发挥其契约作用;
|
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1. 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改革内容: 本教改课题的基本内容为借鉴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的先进教学管理理念和方法, 对我省高校传统的教学大纲的设计和使用方法进行改革: (1) 改变以往管理文件或评估文件式的教学大纲的设计和使用的现状, 使之从以课程内容为中心的教学大纲向以学生参与为中心的教学大纲的转变; (2) 促使教学大纲在新学期第一节课进入课堂, 学生人手一份, 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遵守的教学指导文件;
改革目标: (1) 高校教师掌握以学生活动和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大纲的设计和使用方法; (2) 高校教师掌握课堂里运用教学大纲的“契约机制”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3) 促使我省高校在教学大纲的设计和使用的教学环节上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 解决传统教学大纲设计不当, 备而不用, 用而无效以及教学大纲不和学生见面的问题; (2) 解决学生在课程中对学习要求、任务和责任不了解, 对学好课程没有心理准备的问题; (3) 解决教师课前对课程没有整体把握、对师生在课程中各自承担的角色不明确的问题;
|
||||||||||||||||||||||||||
2. 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
实施方案: (1) 调研方案
(2)实验方案
(3) 资料研究方案 1) 收集整理调研和实验过程中形成的信息和数据资料,为本教改课题提供实践依据; 2) 收集公开发表的中外文相关资料进行文献研究, 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依据;
实施方法: (1) 由课题组成员对省内不同层次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关于教学大纲使用现状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在所选5-8 所大学实施。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形成统计数据。 (2) 由课题组成员在新学期到来之际实施互动式教学大纲使用的实验课。 开学前预先设计好教学大纲, 在第一节课内宣讲和讨论教学大纲, 以期得到学生的认可。在学期中,不断鼓励学生将教学大纲带在身上以备浏览。 与对照班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量化结果。 (3) 建立若干互动式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进行使用实验。 研究确定网络版教学大纲与纸质教学大纲的关系以及纸质大纲的不可替代性。 由若干项目组成员参与。 (4) 进行中西文文献收集、翻译和研究, 了解本教改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为本教改项目提供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此项工作由全体项目组成员参加。 (5) 由课题组成员综合调研数据和文献理论, 各就本学科情况撰写科研论文, 并完成《互动式教学大纲的设计和使用》的专著。 预定字数为15-20万。 (6) 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估、发表、出版和申请结题。
具体实施计划:(年度进展情况)
可行性分析: (1) 已有成功经验 本课题所涉及互动式教学大纲的设计和使用的理念在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已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其原理容易理解, 容易接受, 易于在课堂上实施。 (2) 教学改革环境友好 本课题所包含的教改内容得到主持单位的领导、教师和学生的热情支持, 有着良好的改革环境。 (3) 技术支撑力量雄厚 本课题所涉及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均为本项目组教师专业所系,切实可行。 本课题的参加者多为海外留学归来的学子和具有丰富教改经验的一线教师, 他们对互动式教学大纲的课堂运用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和亲身体验, 能够顺利完成本课题的每项任务。 (4) 本教改项目牵涉面单纯 本教改项目是教学文件的设计和使用在技术层面上的改革, 牵涉面单纯, 预期改革过程中阻力小, 可行性程度高。 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课题成果稍加推动, 便可收到事半功倍之实效。
|
||||||||||||||||||||||||||
3. 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包括成果形式、实施范围、受益学生数等)
成果形式:
(1) 论文成果 由不同学科的课题组成员在调研报告, 实验报告和理论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撰写旨在推动互动式教学大纲设计和使用的学术论文4-5 篇。 这些论文将在学术刊物上发表。 (2) 专著成果 《互动式教学大纲的设计和使用》专著, 约15-20万字, 具体章节拟分为: 第一章 互动式教学大纲概论 本章对欧美国家高等院校近年来互动式教学大纲在教学中的运用做出综合论述。 内容包括互动式教学大纲的出现与现代科技的关系; 欧美高教界对互动式教学大纲使用的认可和推动; 以欧美高等教育现状为例论述互动式教学大纲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等。 第二章 我省传统教学大纲设计和使用的现状 本章内容为对我国传统教学大纲现状的讨论。 通过在一定高校范围内进行调研、 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 对我省高校教学大纲的设计使用现状做出分析和述评。 第三章 互动式教学大纲的设计 本章为对互动式教学大纲的设计基本原则 (授课内容、课程进度、学生的活动和任务、学生的成绩评估等)的诠释和界定。重点强调大纲设计应反映出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和内容, 并且强调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变革。 第四章 互动式教学大纲的使用 本章讨论每学期第一堂课教学大纲分发到学生手中并加以讨论的意义; 互动式教学大纲对任课教师和学生心理约束作用“契约机制”的产生; 互动式教学大纲的推行与教育行政推动之间的关系等。 第五章 实验、试行与论证 本章是关于互动式教学大纲的设计和使用的实验结果的分析报告。 第六章 互动式教学大纲样本举要 本章为分学科的互动式教学大纲的样本举要, 其中包括计算机学科、 教育学科、 外国语、 经贸管理等学科的样本, 也包括国外互动式教学大纲的若干精品样本。 第七章 互动式网络教学大纲的设计和使用 本章讨论与互联网结合的互动式教学大纲的得失优劣以及纸质大纲的不可替代性。
实施范围: (1) 本课题的调研和实验环节以台州学院为依托, 涉及本省4-6所层次不同的高等院校的教师和学生。 (2) 本课题产生的论文和专著的阅读对象为高等学校各级管理者和大学教师。
受益学生数: 本课题实施期间受益学生约 500 左右。 本课题成果若为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实施, 受益学生应包括我省所有层次高等院校的学生。 |
||||||||||||||||||||||||||
4. 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 不增加教学成本投入, 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课题是通过对教学大纲的作用、功能和使用方法的重新定义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目的的教改项目。 (2) 将管理学方法和心理学方法与教学大纲的使用结合起来。 变静态教学大纲为动态教学大纲, 强调教学大纲在新学期第一节课分发至学生手中, 获得同学的认可, 使教学大纲成为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心理上遵守的一种准契约, 从而获得提升教学质量效果。 (3) 以学生活动和任务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方法。 推动以教师授课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课堂的转化。 (4) 发挥教学大纲对教师的约束作用。教师一旦在课堂宣布了教学大纲, 也会受到教学大纲的制约, 承担教师角色的责任, 从而减少施教中的随意性, 使课程教学获得稳定的质量。 (5) 本教改项目连带关系单纯, 不受其他不利环境因素影响, 可行性强。 (6) 教师课堂教学步骤有具体要求, 容易产生预期改革效果。 |
四、教学改革基础
1. 与本项目有关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工作成绩
(1) 本项目主持者和课题组成员具有互动式教学大纲的设计与使用的实践经验, 掌握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关于教学大纲的理论。 (2) 在国内, 已有大学认识到互动式教学大纲的设计和使用与课堂教学的质量关系。如复旦大学曾开设相关研究生课程, 对此进行研讨。 (3) 在实际教学领域, 本项目主持人曾尝试在浙江理工大学和台州学院课堂里使用互动式教学大纲, 其效果如影随形, 希望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实验和得到推广。 (4) 本项目主持人长期关注世界范围内该方向的教育改革新成果, 已掌握相当数量的相关外文资料, 并形成100,000字左右的翻译笔记。 所掌握部分外文资料如下:
Articles
[1] Cunningham, Bobby. & Olu Omolayole. An Assessment-Oriented Syllabus Model for Business Courses[J].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v73 n4 p234-40 Mar-Apr 1998
[2] Diamond, Robert M. Designing and Assessing Courses and Curricula: a Practical Guide [J].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bstracts, 34, no. 4 (1999)
[3] Eberly, Mary B.& Sarah E Newton; Robert A Wiggins. The Syllabus as a Tool for Student- Centered Learning[J].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50, no. 1 (2001): 56-74
[4] Gray, Katie. Syllabus Design for the General Class: What Happens When You Apply It[J]. ELT Journal, v44 n4 p261-71 Oct 1990 [5] Higbee, Jeanne L. The Course Syllabus: Communication Tool or Contract?[J].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Developmental Education, v19 n1 p62-65 Fall 2002
[6] Long, Michael H. & Graham Crookes. Three Approaches to Task-Based Syllabus Design.[J]. TESOL Quarterly, v26 n1 p27-56 Spr 1992 [7] Matejka, Ken.& Lance B Kurke. Designing a Great Syllabus.[J]. College Teaching, v42 n3 p115-17 Sum 1994
[8] Sheen, Ron.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Advocacy of the Task-Based Syllabus[J].TESOL Quarterly, v28 n1 p127-51 Spr 1994 [9] Slattery, Jeanne M. & Janet F Carlson. Preparing an Effective Syllabus: Current Best Practices[J].College Teaching. 53, no. 4, (2005): 159 [10] Thompson, Blair. The Syllabus as a Communication Document: Constructing and Presenting the Syllabus[J].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56, no. 1 (2007): 54-71
[11] Walker, Henry M. Classroom Issues: What Should Be in a Syllabus?[J]. SIGCSE Bulletin. 37, no. 4, (2005): 19 [12] Wilson, Daniel. & Donna Nativio. Teaching and Technology[J] Nursing Outlook, 50, no. 2 (2002): 47-48
Books
[1] Barrett, Edward. & Deborah A Levinson; Suzana Lisanti. The MIT Guide to Teaching Web Site Design[M].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2001.
[2] Crawford, Claude C. College Teaching Syllabus[M]. Los Angeles, 1949.
[3] Crawford, Claude C. Guide for Curriculum Projects : a Revision of How to Write a Course Syllabus[M]. Los Angeles, Calif. : C.C. Crawford, 1950.
[4] Crombie, Winifred. Discourse and Language Learning : a Relational Approach to Syllabus Design[M]. Oxford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5] Davis, Barbara Gross. Tools for Teaching [M].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3.
[6] Diamond, Robert M. Designing and Assessing Courses and Curricula : a Practical Guide[M].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8.
[7] Dudley-Evans, Tony. Papers on Team Teaching and Syllabus Design[M]. Singapore :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 1983.
[8] Feez, Susan. Text-based Syllabus Design[M]. Sydney : National Centre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8.
[9] Grunert, Judith. The Course Syllabus :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 Bolton, MA : Anker Pub. Co., ©1997.
[10] Harrison, Grant Von.& Kenneth T Derr. Writing a Student Syllabus[M].[Provo, Utah] :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1977.
[11] Johnson, Keith. 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 and Methodology[M].Oxford ; New York : Pergamon Press, 1982.
[12] Krahnke, Karl. Approaches to Syllabus Design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M].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1987.
[13] Lewnau, Elaine Bremer. Course Syllabus Format[M]. Southern University and A & M College. [Baton Rouge, LA : s.n.], 1999.
[14] Munby, John. 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 : a Sociolinguistic Model for Defining the Content of Purpose-specific Language Programmes[M]. Cambridg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15] Nunan, David. Syllabus Design[M].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6] Provitera-McGlynn, Angela. Successful Beginnings for College Teaching : Engaging Your Students from the First Day[M]. Madison, WI : Atwood Pub., ©2001.
[17] Reilly, Tarey. Approaches to Foreign Language Syllabus Design[M]. Washington, DC : ERIC Clearinghouse o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1988]
[18] Tyler, Ralph Winfred.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Chicago ; London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1.
[19] Weyer, Douglas C. & John H Fuller. Development of a Syllabus and Student/Instructor Guide for Use with a Full Mission Simulator[M]. Air Force Human Resources Laboratory, 1976.
[20] Yalden, Janice. The Communicative Syllabus : Evoluti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M]. Oxford [Oxfordshire] ; New York : Pergamon Press, 1983.
(中文资料略) |
2. 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学校对项目的支持情况(含有关政策、经费及其使用管理机制、保障条件等,可附有关文件),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1) 本项目的实施以近年来升格为本科普通高等院校的台州学院为依托。 该校从大专层次升为本科制不久, 学校正在处于质量提升的建设时期。 学校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提高教学质量的制度建设, 对教改项目大力支持。 (2) 本教改项目已经在主持人所在单位部分学校领导和管理层中传阅, 其中教改理念得到肯定。 学校有关方面表示如果本项目能够在“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内立项, 台州学院将给予1:1 的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 (3) 台州学院教师队伍年轻, 思想解放, 很多年轻教师乐于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在和部分学生交谈过程中, 很多学生也愿意为互动式教学大纲的教改项目提供学生角度的贡献。 因而, 以台州学院为依托进行本项目的教改研究有着良好的教师和学生环境。
|
3. 申请者和项目组成员所承担的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情况
(1) 项目申请人李荣庆为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目前承担台州学院校立项科研项目“艾丽斯·沃克与黑人被子文化研究”。 前此, 李荣庆曾经在美国佛蒙特大学 ( 硕士 )、 明尼苏达大学 ( 博士项目 )、 圣托马斯大学 ( 工科硕士 ) 等高等院校工作和学习, 历时十年, 对美国高效高质的教育现状有深入的了解。 在此期间, 李荣庆对美国的教育制度和体系进行过一年半的专门研究, 亲身经历了美国高校推动教学大纲进入课堂的过程。 在研究期间, 李荣庆接受了明尼苏达大学关于教学大纲在教学中的意义的专项培训。 为此, 李荣庆获得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主持的教育项目PFF证书。( Preparing For Future Faculty 此证书为美国高等院校教师资质证书, 获得者必须完成历时一年以上的关于美国教育体系的研讨班活动 ) 此外, 李荣庆曾主持过浙江理工大学“基于局域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项目。 (2) 项目组主要成员高万隆为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 台州学院英语语言文化研究所负责人。 高万隆曾就读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 获博士学位, 又在英国诺丁汉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高万隆教授曾主持多项教学和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丰富, 为台州学院英语语言学学科带头人。 高万隆教授长期在中国多所大学担任教授, 对中国和欧洲高等院校教育体制利弊有透彻的理解。 高万隆教授目前承担科研项目有: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研项目“哈代与劳伦斯小说主题论”、台州学院校立重点项目“艾米莉·勃朗特研究”等。 (3) 项目组主要成员蒋茵系台州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 擅长教育心理学研究,曾主持浙江省教师教育项目“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开发”, 省教育规划课题项目“中小学教育培训模式研究”。以上项目均已结题。 (4) 项目组主要成员张志亚系台州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 擅长教育管理研究,曾主持台州学院本院教改项目“新课程下的班级管理研究”、“课堂预设与生成研究”等。 (5) 项目组主要成员于丽丽, 毕业于瑞典布莱京大学, 获英语语言学硕士学位, 为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于丽丽熟悉欧洲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有在课堂中运用互动式教学大纲的经验, 长于英文文献研究与翻译。 (6) 项目组主要成员梁艳艳, 毕业于英国兰开斯特大学, 获管理学硕士学位,现为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梁艳艳熟悉英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有在课堂中运用互动式教学大纲的经验, 长于英文文献研究与教学管理研究。 (7) 项目组主要成员方佳音, 毕业于英国兰开斯特大学, 获管理学硕士学位,为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方佳音熟悉英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有在课堂中运用互动式教学大纲的经验, 长于英文文献研究与教学管理研究。 (8) 项目组主要成员林凌, 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 获管理学硕士学位, 现为台州学院经贸学院讲师。 林凌熟悉英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有在课堂中运用互动式教学大纲的经验,长于英文文献研究与教学管理研究。 (9) 项目组主要成员郭文平, 毕业于西南交大, 获计算机硕士学位, 为台州学院数字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 郭文平长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教学新技术的研究。 (10) 项目组主要成员陈盈, 毕业于西南郊大, 获计算机硕士学位,为台州学院数字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 陈盈长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教学新技术的研究。 本项目团队组合跨学科跨专业, 梯队结构明显, 知识结构合理, 相关专业经验丰富, 所有成员都具有教改经验或经历过先进教学管理理念的熏陶或正在从事高科技条件下的教改的研究, 是确保本课题各环节顺利实施和完成的最佳组织团队。 |
五、经费预算
支出科目(含配套经费) | 金额(元) | 计算根据及理由 |
合计 | 60000 | |
1. 外文原版图书购置费 | 15000元 | 西文原版图书 40 x $30 x 8 约 10000
其他文献和资料费 5000 |
2. 调研费 | 15000元 | 教学大纲的建设和使用情况调研费
此项费用为项目组成员差旅费 |
3. 实验费 | 10000元 | 4个学科课堂实验及网络教学大纲建设费用 |
4. 设备费 | 15000元 | 计算机和相应文字处理设备购置费用 |
5. 其它 | 5000元 | 咨询、评估、出版和其它杂费 |
六、主持人所在学校意见
该项目紧密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潮流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际,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着力解决教育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项目组由多年从事相关教学或管理工作的一线人员组成,年龄、职称、学科、学源结构较为合理,在本项目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学校重视本项目的研究和申报工作,在政策制订、经费资助、教学环境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配合。经省厅立项后,学校将及时按1:1比例配套经费;并严格按照《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对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的通知》(浙教高教〔2006〕157号)要求加强过程管理,全力保障该项目研究的顺利开展。 推荐申报浙江省2007年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公 章)
学校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
七、教育厅专家组评审意见
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
八、教育厅审批意见
(盖章)
主管部门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
剩余两份可下载查看
文件下载:
下载地址: http://pan.baidu.com/s/1o8uK61c
提取密码:请按以下步骤获取
1 微信扫描进入公众号
2 向公众号发送文件编号: r0012
3 即可获得提取密码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本网站(网站地址)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