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参考文献的惯例与经验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注明了被引理论、观点、方法、数据的来源是学术论文参考的范文和深度的体现,是反映论文的真实性、作者科学学风和评价作者著作学术影响力的科学依据,是对期刊论文进行引文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来源。

参考文献引用的三种作假手法

1、“假引用”

就是虚伪的、不真实的引用。最常见的假引用有三种

一是“友情引用”。本来,有些文献对引用者很难说有什么影响,或者根本就没有什么> 帮助和作用,甚至与引用者所论议题相距十万八千里,可是引用者还是硬要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为什么非要这 样做呢?原来,它们的作者或是引用者的师长,或是引用者的好友,或是引用者的圈内人。于是你“投之以李 ”引用我的,我“报之以桃”引用你的,从而形成一个个不小的“引用圈子”。这样相互抬轿,互相吹捧,大家 不就“共同提高”了嘛。其实,明眼人不难识别这类小聪明。吹吹拍拍,拉拉扯扯,这只不过是一些“学术山头 ”、“学术团伙”惯用的小花招而已。尤其是,当所引用的文献是一些十分平庸的论著乃至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 时,引用者的意图和学术水准不就一下子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吗?

二是“装门面引用”。有些引用者动辄罗列 一大堆外文文献,热衷于引用“权威”的文献,以便给自己装门面,实际上他们也许从来就没有研读它们,或者 它们根本与引用者所论毫不沾边。这种狐假虎威的做法只能吓唬那些不知深浅的学术混混和初入门者,在真正的 学人眼中,那只不过是拙劣的小戏法而已。

三是滥用自引用。必要的和适度的自引用是正当 的,能够从中看出引用者研究的连贯性以及在学术上有无进展和提高。但是,滥用自引用,除了给人一个“王婆 卖瓜,自卖自夸”的不良印象外,又能给引用者增添什么光彩呢?
2、该引用的偏偏不引用 
    所谓“不引用”,正好与假引用形成对照:假引用是不该引用的偏偏要引用,不引用是该引用的偏偏不引用。本来,自已的研究受惠于哪些论著,并且在写作时利用人家的哪些材料和思想,自己心里应该是最清楚的。可是, 有些人却千方百计地回避它们,在列举的参考文献中难觅其踪影。这种做法轻者是掠人之美,重者则是剽窃抄袭 。为了遮人耳目,引用者可谓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在窃取不大为人所知的文献和外文资料时往往瞒天过海,在偷窃易于被人识破的论著时常常改头换面。这些掩耳盗铃的手法确实能蒙蔽人于一时,但是纸包不住火,最终还是要露出马脚的,只是时间迟早不同罢了。
3、“伪引用”

就是有意做掩盖本来面貌的虚假引用,这种做法大多出现在“伪注”中。其中最常见的伎俩是:本来自己没有接触外文原始文献,或者根本就看不懂ABC,只是直接从中译本或别人的译文中抄录了老外的言论,可是不如实地标注中译本或间接的出处,却堂而皇之把外文原始文献作为参考文献大言不惭地列出。其实,引用者引文与人家译本或译文一模一样,甚至连人家的翻译错误也照抄不误。有的引用者还要耍点小手腕,把译文中无关紧要的虚词稍做改动,把个别实词用其同义词或近义词代换,以达到自欺欺人的目的。这种伎俩的隐蔽性较强,一般人很难一眼看出破绽。但是毕竟有当事人 和学术慧眼在,引用者的好梦想必也很难长久。

可供参考的正确做法

1、不要抄袭 
    国内和国外对什么是抄袭也许定义不一样。在国内受到的教育是,抄了,注上就可以了。但是,在国外,这也是抄袭。我倾向于国外的定义。所以,引用另一篇文章的方法是:
(1)对于观点,需要重新总结,用自己的话,适合自己文章的语言,重新在文章中描述一遍,并注释。
(2)对于数字,需要准确的使用(数据的环境,条件等等),标明来源并注释。
(3)对于一些经典的话,需要引用原文的,需要在文章将原文用用双引号括起来,表明是原文引用。并注明出处。
我个人认为这是正确的。文章应该有自己观点和立场,每一篇论文的观点和立场应该有所不同。所以直接照抄其他论文中的原文,实际上是对论文的一种马虎的态度,并没有深刻考虑被引论文的立场和自己论文的上下文。
2、 引用来源 
    我自己是学工科的,相信理科有同样的标准,文科其实也差不多。有几点倾向性的原则。
1)专业论文应该尽量引用专业来源,而不要引用非专业来源。
专业来源的优先级大概如下:
学科较著名的开创性的论文 > 有影响力的期刊的论文 > 有影响力的会议的论文 > 学术著作 > 一般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协议/手册/数据库 > 经典教科书 > 一般指导性书籍 > 大众期刊 > 报纸 > 商业期刊 > 网站 > 个人博客
其实,从教科书开始,就不要在学术性的文章中出现了。当然这个先后次序对不同的专业会有区别,但是基本一致。有人认为为何应用教科书不好。如果想到学术论文应该是研究学术前沿的东西,教科书往往是已经公认,已经研究了几十年的成果,引用教科书已经没有重要意义了。
2)查找引用源应该查找一级出处。
何为一级出处?其实就是根源,最开始发表这一观点的论文。该论文可能被其他论文引用,则引用论文为二级论文。
在引用的时候一定要引用一级出处。原因很简单,只有一级出处才是次观点最真实的表现,其他的二级出处可能掺杂其他作者的立场和观点;只有找到了一级出处才说明作者对该问题做了较深刻的研究;只有引用一级出处才能说明作者真实的对被引者表达敬意(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观点算到别人的头上)。
为了做到该点,我们必须阅读所有的被引文献,确保为一级出处,而不要随意的转用其他论文中的引用(很少有人真的做到了,每况日下呀)。另外,不要认为引用名人的二级文献就可以替代一级的出处。虽然名人的影响大,但是这并不是他的原始观点,其他人也会看得很清楚。不要认为原文过于久远就不去查找,不可偷懒。
3) 引用来源的选择
有时,都是一级出处但是仍然可以选择。比如同时有书,论文,网站,数据库,综述等等。我的观点是这样,有论文一定要引论文,论文往往是最原始的。有研究性论文就不要使用综述,综述往往是二级出处。有论文就不用书,除非书中有很大的改动。有论文和书,网站和数据库就不要考虑了吧。
另外,版本也是个问题。比如书的版本,协议的版本,法律的版本,手册的版本。大概应该是选择较新的,选择大家较公认的,选择可以获得的。
可获得性也需要考虑。有时候真的很沮丧。读一篇论文,发现一个有趣的观点,结果一看出处,是一个会议的邀请报告,或者是一个内部报告,没有出版物的会议。这些出处也许是一级出处,但是除了作者之外,其他人根本就没有办法获得。引用注释的目的就是读者可以参阅,如果别人根本找不到,出处就没有意义了。
3、 引文出处的排列顺序 
    参照国内和国外较为接受的排序方法。
按出现顺序排序:在文章中先出现的引用先列出处。现在一般的中文杂志都应该是按照此标准。
按照作者的字母顺序:按照作者英文的字母顺序。这种方法一般出现在英文的书籍和毕业论文当中。
按照年代顺序:一般出现在书籍,综述性论文和人文社科类论文中。
建议所有的论文使用出现顺序排序,这是最为接受的,且中英文方法一致。但是,其实国内学生的做法往往没有顺序,经常论文中上来就是一个非[1]的注释。看看注释列表也没有什么顺序。这样只能说是还没有了解论文的基本写作原则。
4、出处的写法 
    一般的杂志都会给出自己的排版方法和顺序,这个不用说明,投稿前仔细阅读并修改。我要说的是内容。出处是为了方便读者能够找到原文,所以一切以此原则出发。比如篇论文在一个没有出版物的学术会议上发表,那么最好标注上电子版本的地址,同理适用于内部研究报告。所使用的数据库,手册也应该标注上版本,年代,网址方便查找。书籍应当注明页码,你不会希望读者去读一整本书吧?
5、 如何准备 
    一定一定要在写论文之前就开始考虑参考文献的问题,不要论文写完了,为了做做样子再加参考文献。我看见太多这样的例子了,结果都是一眼就能看出参考文献有问题。比如说有的参考文献都是近几年的,出自为数不多的几个来源,出自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注释的位置都标在介绍的章节,被注的都是通俗不能再通俗的观点。这样会被嘲笑的。
在写论文之前,把会被使用到的参考文献先准备出来,甚至直接先写上(我就是这样),这样有利于构思论文结构,同时参考文献自然不是后来拼凑上的。然后写论文的时候产能在需要引用的时候合适的找到出处引用上。还是一样,要严谨,不要偷懒。

关于注释的几点补充

从理论上来说,除非是常识都需要加注释,并说明信息来源。
注释本身分为两种,一种是引用性,指向你所说的这句话本身来源的文献,也就是说,这句话不是你的想法,而是别人的想法,即便你是转述,同样是需要出注说明。如果同样一句话有多个人曾经说过,而你都看到了,你可以选择罗列多个你看到的想法的文献出处,也可以选择就写一个和你的想法最接近的那个文献的出处。第二种情况是说明性,就是说,你在文章里的表述可能不全面,可能会引起误导,或者为了文章结构或者整体的原因而需要把不直接相关的内容去掉,但那样又可能造成表意不明确,此时可以在注释的部分为这些问题进行说明。这是一般注释的两种类型。
其中,第一种注释,也就是针对文献的注释,是存在比较多争议的,怎么引用,引用什么,理论上都有自己的规范,以下是本人到现在为止的经验。通常这类引用被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直接引用,就是你看到某个作者的某段话放在你的段落里很完美,那可以用引号引在段落中或者专门出一段的方式来引用,这样的引用也可能出现在数据和图表中,一定要反复确认与原文是否一致,不能有任何误差;
第二种是概括性引用(summary or paraphrase),就是原作者原来可能用了一段来说一个问题,但你觉得用一句话就可以了,而这句话正是你的文章里所需要的,此时你仍然要说明这句话最初的来源,也就是原作者的那段文献;
第三种是观点拓展与总结(conclusion),也就是原作者的某句话启发了你的想法,或者让你总结出了新的想法,理论上也是要标注出处的。
另外,文章最后的文献索引/参考文献,包括了所有可能启发你想法,或者与这个专题有些关联,但并不直接被你引用的文献的清单,这也是保护知识产权以及确保信息和结论可靠的重要手段。

当然,三种引用的情况具体怎么把握都看每个作者自己的需要。但一旦开始引用了就必须全面并且准确的使用,不能误解或者偏狭的理解作者的原意,或者使之牵强的成为自己的观点。最后是要注意不同文献的引用规范,如果你能找到《MLA_Handbook_for_Writers_of_Research_Papers》这样的书,针对规范引用有很多详细的说明。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本网站(网站地址)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